2010 – 10 - 04 in Qin Great Wall of China - Guyang County - Inner Mongolia – China
包頭長途客運總站 (Hotel基泰招待所) →包頭東河汽車總站 →固陽 秦長城→ 包頭長途客運總站 (Hotel基泰招待所)
19975 + (70x2) = 20115 km
目前旅程 : 20115 km在秦長城 – 固陽 –
內蒙古 – 中國
Trip total : 20115 km in Qin Great Wall of China - Guyang County - Inner Mongolia – China
秦長城門票:25 RMB
車票:包頭東河汽車總站 → 固陽14 RMB
固陽 → 西河途經秦長城5 RMB
夜宿 : hotel 60 RMB (per night) 基泰招待所
Day 84
洶湧的人潮在車行經過幾次左拐右彎,由市鎮進入荒鄉後已經逐漸消弭;再擇進偏野終至萬徑人蹤滅…
一條前荒荒後也荒荒的沙土石礫路中只我一人下了車,絕塵而去的小巴士兀自留下黃塵漫空飛揚,飛揚… 迷了雙眼,也迷了千年流逝的記憶,迷了太久太久,終至迷失在找不到去處尋不著歸處的青山綿延中…
這綿延不盡的青山處就是那有著70個黑山頭的 “陰山山脈”,重重山巒間只餘我一人獨自在山與山之間翻山越嶺…
自行
入迷途 時間溯流…
但見那滯足在陰山中的零散記憶… 秦時明月漢時關
翻開沉封積塵的史書,留佇在這一段波瀾壯闊的山河歲月…
司馬遷《史記·蒙恬傳》:
「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除制塞,起臨濼,至遼東,延袤萬餘裡。」
西元前214年,秦始皇派遣秦國著名的大將軍蒙恬率30萬大軍擊退了匈奴,為防匈奴再次南進,於次年命蒙恬領數十萬勞工艱難地開山鑿石築起了,西起臨三北(今甘肅山尼縣)東至遼東郡(今遼寧省),終止於朝鮮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處的“萬里長城”,史稱“秦長城”。
當大將軍蒙恬築長城至陰山山脈西段的色爾騰山上時,便直接修復、接續著戰國中期趙武靈王所築之 “趙長城”就此串成了陰山山脈上長兩百多公里的“秦長城”。
這才是歷史上真正最著名的“萬里長城”…
這才是真正將暴君二字烙印在秦始皇身上的“萬里長城”…
孟姜女為尋夫所哭倒的“萬里長城”…
沿著高高低低的山脈稜線所築起的長城行走,長城外邊是一覽無遺的遼闊平川,長城內是那看不清虛實的層巒疊嶂,正是「因地形,據險制塞」,想像著正後方是與長城構成「丁」字形戰略防禦體系的「秦直道」,這條全長七百多公里,最寬處達六十米(已達飛機跑道標準,F類的跑道寬度為60公尺) ,南啟今日陜西淳化,北至蒙古包頭(也就是我如今我站之地) ,縱貫黃土高原到鄂爾多斯草原。秦騎兵從咸陽出發,三個晝夜即可底達我此刻腳下之地 - 陰山上的秦長城,進而討伐匈奴。這條「秦直道」可算是世上最早的高速公路了吧
﹗而全世界第一條高速公路是希特勒於1937年所修築的,同樣是為戰爭所做的鋪程,看來古今中外的獨裁者思想竟是這般一致。這是題外話了…
影像再拉回我眼前的場景,遊走在這蜿蜒無盡處的片石壘壘上,涼風四起中但見秦時明月…
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時
至漢代漢武帝派遣大將軍衛青再次擊退了匈奴,並開通了北方草原絲路。為確保這絲路的安全與暢通,武帝再次派遣衛青重新在這已然被風雨剝蝕的秦長城基礎上, 加以修繕並增設烽燧關隘,漢代稱作烽堠,以便白天施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台台相連,傳遞訊息,不教胡馬度陰山。
就著秦時明月那若有似無的蹤跡,終是在崎險的山巔處風吹亂了大漠的狼煙,在悲壯的高歌中但見漢時關…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王昌龄〜
秦時蒙恬漢衛青,士卒匠工人未還…
史書到這裡該闔上了,徒增欲語還休窮盡時…
此段留存的秦長城累計長度為120公里左右,多半修築在山巒的陰面半坡上,依山就險、因坡取勢,就地取材。史書記載長城的構築,以「因地形,據險制塞」為基本法則。此原則有利於防守,也可以節省建築材料。「因地形」,即指根據地形條件而構築工程,和充分利用在地的自然資源選擇合適的建築材料。「據險制塞」,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險禦敵,正是天然屏障。
崔豹《古今注•都邑》說:「秦所築長城,土色皆紫,漢亦然,故雲紫塞焉。」在山地,則開山取石壘牆;在黃土地帶,則取土夯築;在沙漠,則用蘆葦或柳條,加以層層鋪沙修築。
現僅存較為完好的長約12公里,城牆外側高5米,內側高2米;頂寬2.8米,底寬3.1米,牆體多以厚石片交錯疊壓壘砌而成。築長城的民工和駐兵依據築長城的基本法則,將陰山的山石一塊塊切割磨平,每塊石片重的約有五、六十斤,輕的約有十餘斤,這樣堆砌起來的長城,歷千年而不塌。歷經2200多年的風吹日曬、雨雪沖刷,長城石塊由原來的青色、半黃色石料,現在表面已蒙上了一層黑色、棕黑色的氧化物。站在高處,依然可見秦長城順著陰山山脈的山勢上上下下遊若盤龍,在每隔1000米視野寬廣的山巔上設置一座烽火臺,以蒼蒼莽莽的氣勢積澱著厚實的文化。
而我此行另一個目地是為在這段秦長城約三公里的內側,刻著百餘幅陰山岩畫(已發現107幅),這些作品可能是修長城的工匠和駐軍在修築長城時的業餘時間創作的。然而為尋著這陰山岩畫我竟迷失在這層巒疊嶂中,陌上的風鳴鳴吼著,早已不見小路的痕跡,在這古來征戰地我也只能隨著山脈的陡峭不斷下滑,聽著腳底下的沙石雜草因為不時的腳滑發出嘁嘁擦擦的聲響,荒山怎堪行…
終於,在明月初上時染上滿身風霜泥濘的尋到公路,再胡亂攔上便車返回市區,此間狼狽不贅述…
筋 疲 力 竭 …
秦時明月 漢時關 – 萬裡返家之旅六 中國紀行 內蒙篇 (Qin Great Wall of China - Inner Mongolia)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