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 : 法國聽說因為碳稅而人民暴動。
要說服人民不要貪眼前利益似乎不容易。
我 : 這是全國性的抗議活動,實際上就香舍里榭失控,其他地方還是很和平的,但為何失控還等調查釐清,所以我現在也不好評論什麼。
現代的普世價值始終是以利益為重的,只是我們要為利益付出到什麼程度的代價,這還是有所區別的。
友 : 那你願意付出什麼代價?
我 : 首先,我要為你這個提問喝采。於我個人而言這也確實是個大哉問。我得好好想想後再好好回答^_^
友 : 譬如說:我願意電價上漲一倍,逼迫我更省電節能。我願意薪水砍半,工作時間也砍半!薪水不夠用?多出來的時間就有辦法平衡:騎單車上班、少養一台車、自己砍柴煮飯、從事另外創造性工作如自做手工麵包.....自己帶小孩...
大多數人是以收入數目來衡量幸福...其實不是。
我 : 於我,重要的從來就不是經濟利益,經濟利益於我一直只是個工具,一個在現代社會為了完成對自己而言重要的事的一個必需品,所以這就成了一個配比及平衡的問題了,因此我首先會思考現階段於我重要的是什麼,我將要做的是什麼 ?然後依據我現有的或可能獲取利益來做分配,以進行於我重要的事,因為我始終相信花開有時花落有時,世間萬物皆是逾期不候的。
譬如旅行,我從來無法預期自己會走多久,或走到哪裡去,所以我也常走到一窮二白的境地,這時我會思考如果還想繼續走下去那就在當地開始找工作機會,獲取利益的同時也是進入他人的生活與環境進行凝視與想像,這其實還是一件事,不會是單單只為經濟利益;如果不想走了就刷卡買張機票打道回府。
譬如不旅行時就是生活,當然旅行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剛回台時常聽到幾句話,「沒有工作就沒有生活」、「我們這個工作是需要全心投入,沒日沒夜...」、「能賺2千就不能只賺1千,妳這樣太不上進,這樣太過負能量...」
生活也是配比問題,工作、休閒、陪伴、閱讀、音樂、做家事、下廚、發呆...這些都是組成生活不可或缺的。
我想所謂薪資減半工作減半留給生活,我同意,只是比起在國外我的薪資豈止是減半更何況是以低薪著名的南部,但工作量有減半嗎 ? 似乎有但又沒有,因為在歐洲工作是以將事情做到「好」為目的,他不是只為賺取利益,更多的是社會責任及專業精神;但是台灣是以將事情做「完」為目的,這個「做完」更多的是人際關係的搏奕並以賺取利益為最終目的;因此於我當工作只為換取利益時就顯得蒼白無力了...
當然很多人問我,不覺得台灣很便利嗎 ?國外什麼都不方便,但這些所謂的不便利就是一些些需要親做親為所組成的「生活」啊 ! 這些雞毛蒜皮的瑣碎就是最真實最實在的生活,怎麼會成為人人撻伐的不便利呢 ?這些些都不自己做生活就真的就只剩工作了。更何況這一些些所謂「便利」,所謂「便宜」,所謂「CP」絕大部分是建構在不尊重人權,不尊重生命,不尊重環境的過度剝削上的。
好吧 !以上就是我之所以在自己故鄉活成外星人的究竟...
友 : 哈哈哈 感謝認真回答...
有一年我看到許多便利超商都在整修、加設用餐區... 我就想要完了,後來就看到許多上班族、學生在超商15分鐘匆匆解決微波食品的一餐。我們總是被生活追著跑,沒辦法思考這是誰要的生活?
連老師都一樣,學校老師寧可多加班賺一節下午的輔導課400,然後也不願意陪自己的小孩去海邊散步,讓小孩補習、安親班。
沒錯帳簿上的增加的確有變多,但正在失去生活。 你沒辦法和他們講這些,很少人有真正的思維能力。老師上班混鐘點費、學生混文憑。過著形式主義的生活,我們的生活沒有創造力,很少人想我真正要什麼樣的生活。我還是同意馬克思說的:我們都被異化了。所以高雄人寧可犧牲自我的主張或意識換一個會賺錢的市長!高雄人和我說經濟真的很慘,都快餓死了怎麼談理想?
我 :「都快餓死了」這話太有趣了.....
所以我一直說台灣人沒世界觀,「都快餓死了」這話真的輪不到身在台灣的我們說啊!
友 : 沒辦法,連我們學校老師也都一樣。他們出國都跟團,根本不知道別國平民吃什麼?住哪裡?
我 : 別說跟團 ,多數背包客也只是帶這既有思維看待ㄧ切不同,也就是帶著有色眼鏡看待ㄧ切的不同,如此只會看見帶著偏見的表象。
友 : 大部分人都是這樣,其實我也一樣,只是走走看看愈來愈發現自己無知的那一面。
友 : 大家對經濟的概念其實讓能源問題無解。又要便宜用電,又不接受核電、火力發電!大家都要經濟成長率。
我 : 是啊,因為缺乏思考和追尋的能力,只能掉進非ㄧ即二的陷阱中。
友 : 認為事情都有標準答案。
我 : 我們的教育就是「標準答案」的架構。
友 : 沒人想改變。
我 : 因為改變需要支付太高昂的代價,別說改變就是稍異都於世所不容。我們是群羊文化但凡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但凡不是標準答案,就是錯誤答案,就是這樣斬釘截鐵的非ㄧ即二
友 : 所以有解方?
我 : 當然有,教育我們的下一代「rechercher」, 去尋找,尋求,探索, 探究,研究,追查,搜查等等,並在這個過程中進行思考。由細微處觀察事物,若缺乏那些枝微細末的微觀,那麼所謂的「宏觀」只能起到誤導作用的表象式空泛的結果論。
法國的教育向來最重 rechercher (動詞) : 尋找,尋求,探索, 探究,研究,追查,搜查等意思。
所謂事件便是一連串枝微細末看似毫不起眼的過程串聯,所謂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所謂蝴蝶效應。
我不是教育工作者是不該多言的,但我話多就容我多說兩句吧 ! 譬如,你給學生出題目或提問時,別同時給予所謂的「譬如」、「例如」、「比如」等等... 因為這些「譬如」已經代入意識形態、標準答案了。讓學生完全自由發展自行思考,這開始或許會很困難,但慢慢的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異質」,然後引導這些「異質」如何「同構」,就是我說的讓我們的社會能夠「異質同構」,這才是包容與多元。
最重要的是教育下一代涇渭分明的大是大非,這大是大非其實是非常簡單的,就是尊重生命(一切的生命,世間萬物的生命,人、動物、花草樹木…
等等) ,不侵害(犯) 不傷害所有生命及其利益與自由,尊重生命。
友 : 其實高中生已經很多思想被定型了,我常在他們想法上丟炸彈。希望破壞些什麼,重構一些東西,但很不容易!
我 : 我絕對相信這有多不容易及你該有多麼辛苦,而就此我也只能.....XD
友 : 呵呵,某方面的我也很犬儒,沒辦法改變就只好靜觀,總之別拿來懲罰自己就好(之前吃太多虧)
我 : 如我前面所說的因為改變要支付太高昂的代價,別是說改變就是稍異都於世所不容。
友 : 有改變的心自然會取捨,也許不需要唉鳳或逛百貨週年慶。
我 : 是的,所謂的「捨。得」,想「得」到什麼 ? 又能為此「捨」掉什麼 ?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不留「遺憾」,可嘆的是人生什麼都缺唯獨不缺「遺憾」;所有我們為了「得」到什麼而被「捨」掉的所有都將成為生命中的「遺憾」,並且伴隨至生命盡頭,我想面對這些「遺憾」最重要的是,我們所「得」到是自己真正最重要也最想要的嗎 ? 若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將學習與這些遺憾和平共處,不忘卻,不忽視,去記憶那些得與失。
友 : 很難的功課。
我 : 是的,真的很難,共勉之~
延伸閱讀...
https://chen-mengping.blogspot.com/2017/08/blog-post.html?fbclid=IwAR38fxL4rOW0Y3cwUNaA1aosu1ywa_I3UZmBv0j5Wk5WtLMG9NWsV4z5MK8
反抗、怒吼、假新聞:席捲法國的「黃背心」
「經濟利益於我一直只是個工具」這句話是重點。因為大多數人直接把它當成目的,而非達成目的的工具或手段。這也是我認為馬克斯說的「異化」,人最後被金錢所奴役!
回覆刪除不知所以然的為物所役。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