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算“成功的細菌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是細菌戰的受害者;2020年中國開始對世界進行大反撲,COVID19攻剋全世界,這是“成功的細菌戰”
//第一,疾病是與時俱進,人有一張管不住的嘴,植物,動物,甚至人,什麼都吃,人與人,人與動物,植物打交道越多,染病越多,這是報應,如新石器時代,我們有了農業和畜牧業,疾病才突飛猛進大發展。
第二,治病是場持久戰,歸根結底治不好,人體自身有免疫力,細菌,病毒也有抗藥性,消滅細菌和病毒,也就消滅了人本身。
第三,人病大戰主要靠兩條,隔離(主動免疫)和藥物(被動免疫),但關鍵是靠免疫力,免疫力的獲得,歷史上的代價,一般都是大批死亡,自局部觀之,也是“予與汝偕亡”。
這本身就是戰爭。 古人有鑑於疾病的傳染性,特別是交叉感染,因而想到“盅”。 《說文解字》卷十三下蟲部有“皿蟲為蠱”之說。 古人相信,只要把各種毒蟲放一塊兒,讓他們互相吃,就會產生劇毒和傳染性,有些是立即見效,有些是效果緩慢。 長江以南,自古就流行這類巫術。 特別是西南地區,如雲南和西藏,就是今天,也還保存著這類技術。 參看李卉《說蠱毒與巫術》(《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9期,1960年),鄧啟耀《中國巫蠱考察》(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把“蠱”的想法用於戰爭,就是所謂“生物戰”或“細菌戰”。
古人說,“大軍之後,必有凶年”(《老子》第三十章)。 大戰之後,屍體腐爛,導致瘟疫蔓延,會引起更多死亡,這是戰爭的繼續。
1347年,蒙古人圍攻克里米亞的卡法,曾將鼠疫患者的屍體投進熱那亞人的城牆,熱那亞人將細菌帶回歡洲,造成鼠疫蔓延,就是一次細菌戰。
戰爭和疾病有不解之緣。 十六世紀,西班牙人征服美洲,除快馬利刃和槍砲,還有一件武器,是歐洲人帶來的傳染病:天花,麻疹,傷寒,斑疹傷寒和流感。 這類疾病多是病毒類的疾病。
滿人征服漢地,也有天花的困擾。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在中國使用過細菌戰。 朝鮮戰爭期間,美國也對中國使用過細菌戰(利用日本的技術)。
1972年才有禁止生化武器的公約,但有些國家還偷著玩。 《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1年)說,“朝鮮戰爭(1950-1953)期間,中國曾指控聯合國軍從事細菌戰。
二十世紀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實施過成功的細菌戰”(“生物戰”條)。
中國是細菌戰的受害者,這不是一種說法,而是歷史事實。 什麼才算“成功的細菌戰”? 我們不知道。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