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 10 – 09 in Khara-Khoto - Inner Mongolia – China
額濟納旗
21153+ (20X2)+2= 21195
km
目前旅程 : 21195 km在額濟納旗–內蒙古 – 中國
Trip total : 21195 km in Khara-Khoto - Inner
Mongolia – China
黑水城,蒙古語為”哈喇浩特”,西夏故城廢墟,西夏在此設立12監軍司之一的”黑水鎮燕軍司”。元滅西夏後又在此建立”亦集乃路”。
西夏文明淹沒於黃沙幾個世紀後馬可波羅來了,短短幾篇文字描繪便眩迷了西方人的眼球與想像的畫卷,而後,便不曾被遺忘…
歲月繼續流轉著,緩緩來到19世紀末,那數個世紀前絢麗的隻言片語讓西方多國正式組織探險隊多次深入探研,讓這片曾經在”馬可波羅遊記” 裡的璀璨,再次地也更加真實地掀開在世人面前,掀開了絢爛千年的神秘文明…
有俄國柯茲洛夫二次深入,柯茲洛夫是繼馬可波羅後又一位踏上黑水城的西方人,並發表了”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的長篇科考報告,隨後於1910年在聖彼得堡展出所挖掘的文物,再次引起西方一陣嘩然 … 至今這批文物被妥善保存在聖彼得堡東方研究所內不對外展出,這也是我遊聖彼得堡最大的遺憾…
另外還有英國斯坦因及瑞典斯文赫定先後來到,斯文赫定更有滿滿一個章節細訴”在額濟納河畔休整的日子裡” …
所挖掘的文物清單及其研究成果我都是參見”西夏藝術史”及”絲綢之路 • 斯文赫定著(Sidenvaigen • Sven
Hedin)”。
整個西方學者對黑水城西夏文明研究分為二大部份
其一 語言及文字研究,借由出土的佛教經論解密了西夏的語素文字,然而歷史上發展成熟而又代表高度文化的語素文字只有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主要是西臺文明。
其二 藝術研究,西夏的藝術主要表現在藏傳佛教及漢傳佛教兩大體系的影響與融合,說是融合實際上確是漢藏風格徑渭分明,只除了佛像及供養人面像為黨項人的輪廓五官其餘無論是構圖、色彩、技巧或風格皆是或藏或漢。
探險隊、戰亂、鎖國、各種運動、改革開放… 2個世紀過去了,我似乎與百年前探險隊的路線疊化了,出歸化城(今呼和浩特)一路西行橫越陰山山脈的70個黑山頭,溯行於遠上白雲的黃河水,經包頭、巴彥淖爾來到了黑水城。
烈陽高掛在深藍色的幕布間,塞上的風恣情縱意,荒漠孤城因此隱在明黃的沙丘裡,這是一色單調而絕對的畫面,兩色交界處,如利刃橫劈開般清晰無比。
目所能及的不遠處是千年不倒的胡楊扭轉著曲折的身姿,隨沙丘起伏的曲線若隱若現,紅柳叢零散地點綴其間,就是這樣的景色讓王維留下了這首《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然而我只能輕嘆… 歲月易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