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4月14日

隨行隨筆184把書堪過日之裊晴絲吹來閒庭院 搖漾春如線。坐困愁城第22日



愁城二三事
印度總理莫迪再次發佈封城令將自430再延長至53日。
但會加強弱勢團體的救濟方案,另各州各區也將應確診病例數目來調整禁令的鬆緊度。
⋯⋯⋯⋯⋯⋯⋯⋯⋯⋯⋯⋯

隨筆二三事
晨時,晴來憑欄把天望,但見裊晴絲吹來閒庭院,搖漾春如線~

這不經意間又想起了「牡丹亭」,這「牡丹亭」就是一曲春思的詠嘆調!春天一來總也離不了它啊!

「裊晴絲吹來閒庭院
搖漾春如線。
停半晌整花鈿
沒揣菱花偷人半面
迤逗的彩雲偏。
我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 」
~步步嬌 驚夢 牡丹亭。湯顯祖

「晴絲 」指晴天才可見的游絲、飛絲、煙絲。
「游絲」或飛絲、或煙絲指飄動著的蜘蛛所吐的絲縷,常在空中飄遊,在春天晴朗的天空中最容易看見。
「游絲」一詞出自南朝 梁 沉約「三月三日率爾成篇」中的「游絲映空轉,告楊拂地垂。」
「搖」意指左右擺動。
「漾」意指前後擺動。

又一說

「裊晴絲吹來閒庭院」出自南宋葉夢得「虞美人」中的「曉來庭院半殘紅。唯有遊絲,千丈嫋晴空。」

⋯⋯⋯⋯⋯⋯⋯⋯⋯⋯⋯⋯
我讀「西藏的文明」
La civilisation Tibétaine
石泰安 R.A.Stein

關於藏區的婚姻(家族)

一般而言有三種婚姻形式
一.  「一夫一妻制」是比較晚期才出現的形式,主要在安多地區較占優勢。

二.  「一夫多妻制」主要是權利結合的政治手腕;但特別之處是,一位男子所娶的幾房夫人常常是同胞姊妹也就是「妻姊妹婚」,(譬如不丹第四任國王的四位王后便是同胞姊妹),但一般情況是這些姐妹並非同時ㄧ起婚配的,而是當其夫人死亡時,其余姊妹才輪次遞補。

三.  「一妻多夫制」這似乎是傳統藏族典型的婚姻形式,無論是農區還是牧區大都通行這一制度,僅僅在安多地區較少見。
但是一般而言這是一種僅存在於「同胞兄弟間的一妻多夫制」,當然例外情況也是有的;但是基於「長子原則」只有長兄有權選擇妻室,只有長兄有權舉行婚姻儀式,而其他兄弟不言而喻地成了新娘的共同丈夫,而所出之子,無論生父何人都ㄧ概歸長兄所有;若其妻只有女兒無兒子,其女兒便招贅一位丈夫。制訂這種形式的婚姻制源於其家庭財產的不可分割性與不可轉讓性而產生。兄弟共妻制使得所有房產、土地和牲畜都能不被瓜分的統一集中到長兄所有,並且完整的代代相傳。

另外一般情況下幼弟都要出家為僧。在教權時期其為僧的幼弟所擁有的宗教權與教產還能叔侄相襲,如薩迦班智達朝見蒙古王闊端時,便自己的兩位侄子同行,其中一位便是後來繼承他遺志的八思巴,並成為蒙古國師。

赤松德贊在法典中明文:「如果一個家庭有許多兒子,他們便根據年齡順序而依次擁有庄園,最年幼者遁入教門!無子嗣者可以為其女招贅一位夫婿。」

另外還有一種普遍情況「半棟半樑」,如:與姨娘婚、嬸娘婚、寡嫂婚、叔侄媳婚等
這種制度似乎是為了克服兩代人(父與子、叔伯與侄子)之間所潛在的對立,與權利不可分割的原則所制訂的,以此消弭彼此之間可能存在的隱患。
這種叔伯與侄子間的對立是其來有自的,如藏族著名的史詩「格薩爾王」又如聖者密勒日巴的故事

附帶一提,「一妻多夫制」這樣的婚姻形態也使得藏族女子擁有特別獨立及自由的特點,因為除了不動產(房子、土地)外,妻子是擁有較強的經濟支配權及私房財產(如錢財、及一些珍貴器皿、用具及首飾等),也因此離婚對於她們也相對容易許多。
「夫人們都擁有ㄧ些動產,與族長的不動產形成對照。」

另,傳統藏族是崇尚「貴壯賤弱」的,「壯」指青年人;「弱」指老年人。這形成了虐殺和拋棄老人的行為同時存在。也就有了「前往曝日」以等待或准備死亡的習俗。
一般藏族成年標準為「御馬」,男子會騎馬時就算成年了,其父一般就要禪位。這一習俗直到佛法傳入藏地才得已改善。
松贊干布所發佈的十六項道德法典:「絕不能對父母恩德以虐待相回報」
赤松德贊發佈的法典:「恭恭敬敬地保護老人,不為他們製造憂愁」
⋯⋯⋯⋯⋯⋯⋯⋯⋯⋯⋯⋯

維摩詰所說經筆記

「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起惑著心。又當捨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又汝於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香積佛品第十〉

〈香積佛品〉介紹此娑婆世界的上方過四十二恆河沙數的佛土,有一佛土,名眾香國,佛名香積,在此佛土中的正報大眾都是菩薩,依報環境全都清淨莊嚴,而其特色,一切都是芳香的,超出十方諸佛世界的天人之香。共有九百萬的菩薩希望到這個娑婆世界來親近供養釋迦世尊並與維摩詰等菩薩會面。香積佛便告訴這九百萬菩薩們說:「你們可以去娑婆世界,但要把自己身上的香氣收攝起來,否則會對娑婆世界的眾生產生惑亂作用,令他們心生煩惱;同時也要把雄偉高大的莊嚴身相縮小,以免給娑婆世界求菩薩道的眾生,見了自慚形穢,此界人類身相矮小,而且身有體味而顯得醜陋,相形之下,可能會自失求學菩薩道法的信心。」因此香積佛希望這些菩薩們把自己的眾香莊嚴相收攝起來,再到娑婆世界來,免得娑婆眾生聞香見形而感到自卑和羞恥,自覺醜陋而感到慚愧沒有信心,故稱為「鄙恥」。此外香積佛還告訴這些菩薩們,到了娑婆世界也不可以生起看不起此界眾生的心。
菩薩度眾生是大智若愚,不會表現自己的智慧相。
這就是說,菩薩到任何一個社會和環境中去,都會為了容易被眾生接受,而以方便力適應那個環境,他們會收起他們的福報莊嚴智慧相,以非常平凡的身分和形態出現,先將自己同於他,漸漸地讓眾生接受自己和追隨自己。
所以,菩薩到什麼樣的社會,就顯什麼樣的身相見人。他們沒有固執某一種形相,不會拘泥於某一種方式,而以體恤眾生為原則。

就如同我ㄧ直以來所力行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邊走邊讀邊思」。
若不先讀萬卷書就行萬里路,只是帶這既有思維看待ㄧ切不同,也就是帶著有色眼鏡看待ㄧ切不同,這只能看見帶偏見的表象。而只讀萬卷書不行萬里路,也只能看見事不關已的表象,無法進入深刻的思考與探究,人是情感與血淚的生物 ,所以帶著了解及思考後的智慧去親身體會是不可不為的。


 
把書堪過日之蒼鷹上擊翻曙光







 把書堪過日之蒼鷹上擊翻曙
 
把書堪過日之
裊晴絲吹來閒庭院 搖漾春如線

 把書堪過日之
裊晴絲吹來閒庭院 搖漾春如線


 把書堪過日之
裊晴絲吹來閒庭院 搖漾春如線
 

 把書堪過日之
裊晴絲吹來閒庭院 搖漾春如線



白菜滷+蔥花蛋+薑絲炒青江菜+白米飯


 白菜滷+蔥花蛋+薑絲炒青江菜+白米飯


 
 白菜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