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筆記
話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經」:在中國指天經地義,最珍貴,最有道理的書籍。
Sutra 梵文,修多羅指如香花般串成花串,佛語如ㄧ串串的香花。
「經」:在中國指天經地義,最珍貴,最有道理的書籍。
Sutra 梵文,修多羅指如香花般串成花串,佛語如ㄧ串串的香花。
何謂「波羅蜜」,波羅密多paramita ,指到彼岸、超渡。佛法有無量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叫「波羅蜜」,其中有六度,六度最重要的是「般若」。
波羅=彼岸
六度萬行;忍辱、持戒、布施、禪定、精進,五度是世間善法+智慧(般若)=才是佛法。
「辱」= 一切痛苦
何謂「般若」就是智慧;三種般若
1.「實相般若」;超越語言、文字、現象以外,但實相不離ㄧ切現象,一切現象經常變化,而實相不是一定有定相,所以它是不動的。
1.「實相般若」;超越語言、文字、現象以外,但實相不離ㄧ切現象,一切現象經常變化,而實相不是一定有定相,所以它是不動的。
「般若實相」=本來無住,本來無相,本來無願=就是一切用過了便空,不是沒有,只是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2.「觀照般若」;用佛法的觀點來觀察我們身心,世界的無常;世界是「變變不已的」,所以是無常。因為一切現象都是無常的、變化的,所以是「無我」的,所以是「空」的。這個「空」就是「般若」的意思,也就是「觀照般若」。
3.「文字般若」;所有ㄧ切經典,說明無常、無我、空等道理的種種文字。
「般若」;讓我們產生智慧,而離開煩惱。
「般若波羅蜜多」
= 證悟真如的心 = 到彼岸的智慧
「真如」= 如真,好像是真的。
何謂「金剛」vachara;堅固的意思,能破ㄧ切,卻不為所破。
空、無相。
空、無相。
大般若說「空」
金剛經說「無相」,「無所住」;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安住在清淨自性中。
何謂「無所住」
如流水,來了又去,去了又來,所以如來;既不是「空」也不是「放下」。
何謂「藉假修真」 ?
「藉假修真」,雖然我不認同這個假字,當然原文也沒用到「假」字,這不過是後來佛界慣用詞,這問題先略過不提;回到藉假修真這回事,只是認為此生、這身是「假」,因為人生是無常,非永恆不變的所以是「假」;死也是假,因為輪迴不滅,讀懂這些「假」,才能真正認識「真」。
那麼「真」是什麼呢?
真是「應無所住而生起心」,生起什麼心呢?生起菩提心、智慧心,生起清凈心❤
以此來理解空性,對空性有了更深的認識。以此來理解五蘊所能感知的一切事物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真是「空性」。
何謂「解脫」?
「解脫」是指完全不受約束的境界,完全地自在。
所以「解脫」之道在「應無所住」。
「唯因無常,方能流轉;唯知生死,方能無畏;唯其無畏,方能自在。」
「唯因無常,方能流轉;唯知生死,方能無畏;唯其無畏,方能自在。」
無論身處何處,任它世事流轉,悲喜離合,緣起緣滅都能自由自在便是「解脫」。
何謂「無常」?
萬事萬物皆非永恆不變的。
存在,但時時變化;因此這存在也只是短暫的存在;所以過去不留,因此留不住。
易經八八六十四卦,其實ㄧ卦都不卦,因為卦不住的,卦者變也,都是變相。
何謂「涅槃」?
「涅槃」便是「無為」
何謂「如來」?
「如來」= 好像來了,無來亦無去,若來若去,無非來亦無非去。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
何謂「空」? 何謂「有為法」?
「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
「所言空,即非空,是名空」
對於空性也是同樣的道理,理解空性但不執著於空性,是名空性。
「空」;因爲不可得,所以不是空;只是不可得,而不是沒有,不是不存在。
它非空,它不斷的來,只是是短暫的。
「有為法」;「體」是無為,「用」是有為。
「用」到時就是「有為」就是「法」;
「不用」時就是「無為」就是「非法」。
ㄧ切法「用之則有」,「不用即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本無所住。」
當你有的時候就是有,空的時候就是空,空不是沒有,空是ㄧ個方便的時法,ㄧ個名辭而已。不要把空當作佛法的究竟。
「無為之道」就是在「有為」現象中觀察。
所謂「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任何巧合都是偶然中的必然。看似巧合,ㄧ定有個必然的內因,只是我們暫時不知道而已。
何謂「法,非法,非非法」
法與非法皆不取 = 中道 = 才是真正般若(智慧)的精神。
對於空性也是同樣的道理,理解空性但不執著於空性,是名空性。
法與非法皆不取 = 中道 = 才是真正般若(智慧)的精神。
對於空性也是同樣的道理,理解空性但不執著於空性,是名空性。
「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
「非法,非非法」沒有一個固定說法,也不是沒有固定說法。
「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又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即世間一切法都是佛法,
法華經也說「一切世間法,皆是佛法」又「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並不一定說脫離人世間,脫離家庭,跑到深山冷廟專修,才是佛法,才是修行。
世界上那有個出?那有個入啊?不出也不入,這是中道。
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這「佛在心中莫浪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
「離四句,絕百非。」也就是一切的否定也不否定。
「此法無實無虛」
「是中無實無虛」;就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空。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正。反。不正不反。即正即反
即正即反,這也是中道。
而「中道」才是真正般若(智慧)的精神。
正如六祖壇經所云:
「來也好去也好,來去都好;
生也好死也好,生死都好。」
沒有非去(非來、非生、非死)不可的事,也沒有非不去(不來、不生、不死)不可的事,這就是所謂的來去自由;ㄧ切端看因緣為何,隨緣便是了,就此自由自在。。。
「來也好去也好,來去都好;
生也好死也好,生死都好。」
沒有非去(非來、非生、非死)不可的事,也沒有非不去(不來、不生、不死)不可的事,這就是所謂的來去自由;ㄧ切端看因緣為何,隨緣便是了,就此自由自在。。。
這便也如同我的處世態度,凡事皆隨心、隨性,隨不了心、性便隨緣,隨不了緣就順天命吧!就是認命啦!不強求。只因「浮生多態,天命定之」
所謂「愁懷難解,何須急遣;
憂愁畏佈,自有盡時;
憂愁畏佈,自有盡時;
浮生多態,天命定之。」
而密法說的更好「只要認識,無須排遣。」
所以,認識是智慧;不排遣而生其心。
生起什麼心? 生起清凈心。
所謂棄捨「來世心」
「勤後無剩餘,於汝我示道,定奪皆由汝;
識客且遺身什去,未知此生何時了。
無悔今夜盡殘生,數思能斷來世欲。」
但是我認為無論是來世也好,輪迴也罷,皆是有也好,沒有也好,有無皆好,應無所住啊!所以沒所謂捨與不捨。
何謂「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
如來所說的各種法,各種道理,不能執著。都是偶爾成文,成章,過後一切不留。不能說沒有東西,但是它過後就沒有了。
如蘇軾所言: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雪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又如「風來竹面,雁過長空。」
如來又說「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還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所以「應無所住,不可住,不可說。」
所謂「得失往來都不是」
「既無歡喜亦無悲,是非ㄧ門,一切靜。」
也無風雨也無晴
「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所謂「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不可」就是不執著;是「不可」而非「不能」
禪宗祖師說:「佛說ㄧ切法,為度ㄧ切心。我無ㄧ切心,何用ㄧ切法。」這是金剛經徹底的意義。
金剛經教人不能夠執著佛的法,執著了佛法就不是真正學佛的人。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鬱鬱黃好,無非般若。」
世間法就是佛法,任何學問、智慧、思想,任何事情,都是佛法。
本來平實,ㄧ切現成。
「學佛法,不要被佛法困住,這樣才可以學佛。如果搞得ㄧ臉佛氣,滿口佛話,ㄧ腦子的佛學,你已經完了。」〜南懷瑾
何謂「無相,離相。離相而不住於相」
「相」;形象、現象、法相。
「相」;形象、現象、法相。
「無相」;沒有可以用法相來說明的,要離開一切相,是無為法。
「無為」即「涅槃」
「無相」即是「無」,當然不受任何東西破壞。
「無相」即是「空」,當然任何東西也破壞不了它。
但是一切事物從「有」而變「無」,就變成「空」。如果我們心中不執著任何東西,不受任何現象所影響,所左右,所動搖,我們的心就像「金剛」,那就是般若,也就是智慧的功能。
若有所執著,心住於法便是有相
若心不住相,便是離相,應無所住,也就是不住於相。
「無相」即是「空」,當然任何東西也破壞不了它。
但是一切事物從「有」而變「無」,就變成「空」。如果我們心中不執著任何東西,不受任何現象所影響,所左右,所動搖,我們的心就像「金剛」,那就是般若,也就是智慧的功能。
若有所執著,心住於法便是有相
若心不住相,便是離相,應無所住,也就是不住於相。
離一切相=無法相
即一切法=亦無非法相
所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所以「善護念。應無所住。不生法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
「無住」並不等於無知、無覺,無住是不執著,無罣礙,應作如是觀,自由自在。
「如如不動」;好像不動
何謂「善護念」
好好照應自己的心念,起心動念,要好好的照應自己的思想。
何謂「信心清淨,即生實相」
如拜佛,因發起了真實的誠敬心,因爲信心清淨,即生實相(即見如來)。
信心清淨;就是把道理徹底瞭解了來學佛,才是ㄧ個真正學佛的人,要達到「深解義趣」。「義」是最高的道理。「趣」=趨向
何謂「明心見性,見實相般若」
即生實相=實相般若=道=智慧=菩提=涅槃=自性=真如
何謂「是實相者,即是非相」
「是」;就是這個
所謂實相這個東西啊,是無相,即非相。
所謂實相,就是一切無相=如來實相。
「般若實相」=本來無住,本來無相,本來無願=就是一切用過了便空,不是沒有,只是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信解受持」=「教理行果」=「信解行證」
「信」;佛經的教理信得過了,尊敬方知無可疑。
「解」;解悟到佛學各種義理。
「受持」;悟道起修,修行後得正果。
要「信解受持」方才不至於「我眼本明,因師故瞎」
何謂「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凡是有形相讓我們來執著的都不是真的,都是虛妄的,不執著一切法相,就見到如來了。
法性就是空性,
法身就是無身,
故法性與法身皆是無相。
何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於一切法
應如是知
如是見 如是信解
不生法相」
凡是發無上菩提心的人,要對一切法,就這樣知道它,就這樣理解它,就這樣相信它,但是要不執著一切的諸法、的法相。
離相、無相,但要持三聚凈戒,還要不住於相。
不要執著法相,而忘了法性。
凡是發無上菩提心的人,要對一切法,就這樣知道它,就這樣理解它,就這樣相信它,但是要不執著一切的諸法、的法相。
離相、無相,但要持三聚凈戒,還要不住於相。
不要執著法相,而忘了法性。
「阿耨多羅」= 無上、至高無上。
「三」= 正
「藐」= 平等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大徹大悟
何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真正的佛法都是從自我的智慧裡透露出來的。
生起什麼心呢?生起菩提心、智慧心,生起清凈心❤
「無住」並不等於無知、無覺;「無住」是不執著,無罣礙,應作如是觀,自由自在。
「應生無所住心」;就是要隨時觀察自己,觀心,要使此心無所住。
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坦坦然,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念念皆空,隨時丟。
何謂「無所住」
如流水,來了又去,去了又來,所以如來;既不是「空」也不是「放下」。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應作如是觀;就這樣去觀察它,就這樣去觀想它,就這樣去看待它。
存在(表相)但沒有定性,這就是空性。
存在(表相)但沒有定性,這就是空性。
所以「善護念。應無所住。不生法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
關於鳩摩羅什版,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語言慣用
「白」 = 道白= 說話
「唯」 = 答應
「然」 = 好
「善哉﹗善哉﹗」= 好極了!
「諦」 = 仔細、注意、小心
「住」 = 很安詳的擺在那裡
「所以者何」 = 什麼理由呢? = 「何以故」
「於意云何」 = 你的意思怎麼樣呢?
「莫作是言」 = 不要認為我說過
「莫作是念」 = 不要有這種想法
「摩訶薩」= 「大」的意思
「南無」= 皈依
「妙行」= 修佛法,「妙行無住分」
「如語」= 不可說,不可說,無實無虛;說了很多,又什麼都沒說
「一念」= 一個呼吸的時間(佛法上的時間是唯心)
「爾時」= 這時候
話說金剛經一直是我長期修讀的一部經文,時時反複觀修。
話說金剛經的中譯本雖然有眾多版本,中國從魏晉南北朝到唐朝這三百年間就有六種不同的譯本,再有藏傳佛教版⋯
玄奘版與鳩摩羅什版屬同本譯異,其它譯本多少有些出入。
另玄奘版與藏傳版原則上是原汁原味的直譯。
話說金剛經的中譯本雖然有眾多版本,中國從魏晉南北朝到唐朝這三百年間就有六種不同的譯本,再有藏傳佛教版⋯
玄奘版與鳩摩羅什版屬同本譯異,其它譯本多少有些出入。
另玄奘版與藏傳版原則上是原汁原味的直譯。
而我獨愛鳩摩羅什版,只因其譯本的文學深度、藝術涵養、用詞之精讚優美,呈現的不但是佛學思想,更創造出一特殊的文字格調與文學意境,完全是一部詩賦的大作,毫無疑問真正達到「信」、「達」、「雅」的一部佛經巨譯。
曾經我一路走過鳩摩羅什燦爛輝煌的西域三十六國,龜茲、疏勒⋯,再進入他沿途受盡凌辱且詬病一生的河西走廊,姑臧⋯,終於在西安草堂寺完成佛法東傳,翻譯經文的大願。鳩摩羅什是我最最最崇敬的高僧大德,沒有之一。
曾經我一路走過鳩摩羅什燦爛輝煌的西域三十六國,龜茲、疏勒⋯,再進入他沿途受盡凌辱且詬病一生的河西走廊,姑臧⋯,終於在西安草堂寺完成佛法東傳,翻譯經文的大願。鳩摩羅什是我最最最崇敬的高僧大德,沒有之一。
「心上育明德,流熏萬由延;
哀鸞孤桐上,清音徹九天。」〜鳩摩羅什
哀鸞孤桐上,清音徹九天。」〜鳩摩羅什
再經過昭明太子蕭統於《文選》中為其分章分段並標上每個章節的標題後,整部經典讀來更加清晰明瞭,再次為昭明太子喝采。
《金剛經》亦是在我面對人生旅途上各種突發事件時,如何使自己有智慧的「善護念」,不失初心本願的始終如一。
「唯因無常,方能流轉;唯知生死,方能無畏;唯其無畏,方能自在。」
真正讓心念處於「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還要「應無所住而生起心」以此安住於清淨自性中;這自性本來清凈,心空無染。
所謂「過去不留」,只因過去是留不住的。
「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所謂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不可」就是不執著;是「不可」而非「不能」。
不是不可,而是不能得,因為無常,因為時時都在變化,能得到的都是暫時的。
所謂「花開有時,花落有時;悲歡有時,離合有時。」
一喜一惜 ,終一別,這是必然。
“總之,修法終究是調伏內心。”
所以重要的是「心靜」,猶如「止。觀」而了悟「緣。空」,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
心若靜,萬事萬物皆能更加敏銳感受,無論喜惡悲歡皆能從容應對,而不住於心,只作如是觀。
心靜便能自得
「自得了」,煩惱也就如蘇子瞻所說「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自得了」,煩惱也就如「風來竹面,雁過長空。」
「自得了」,煩惱也就如蘇子瞻所說「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自得了」,煩惱也就如「風來竹面,雁過長空。」
「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然後安住於清淨自性中,自由自在,這才是真正的解脫。
達摩祖師說:「不謀其前,不慮其後,不戀當今。」也就能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窮也安然,富也安然。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庄子
於我已是浮生了了,無悔過往,無懼未來;去留無意,自由自在。
所以這本《金剛經》我有時當佛經讀,有時當哲學讀,有時當詩賦讀~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