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4月28日

隨行隨筆198把書堪過日之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坐困愁城第35日




隨筆二三事



之一.
今天ㄧ整日時晴時雨,道是應了劉禹錫劉大人竹枝詞中的一段「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真真好個「道是無晴卻有晴」。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竹枝詞。劉禹錫



之二.
友人傳來關於台灣印度撤僑班機的卜卦結果,似乎不甚理想。



那就來稍稍說說我對卜卦的一些個人想法吧!
事實上我是ㄧ個絕對宿命論者,我始終相信人ㄧ生的命運,事無大小巨細無遺的,早在出生之時就已寫在司命星君的那本命格簿上了,不容更改~
因為信命,也就更信命不可違,不容改。



「命中有時終須有 命中無時莫強求」



再說易經上早已言名,八八六十四卦,其實ㄧ卦都不卦,因為卦不住的,卦者變也,都是變相。


這命雖不可違不容改,所以我唯一能做的事是去學習應對的智慧,物來則應的智慧,讓境隨心轉,從容淡然,自由自在。



又如李太白的「將進酒」或尼采的酒神精神,人生的本質是悲劇,在被生命的悲苦洗滌下,去承受這悲這苦時所表現出的自我生命意志,這是超越於悲觀和樂觀主義之上的。
這是生命必然的悲劇,更是承受悲劇時逆向產生的歡樂,一種必然的歡欣鼓舞。

所以好個「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所以好個「千金散盡還復來」,所以好個「但願長醉不願醒」,所以好個「斗酒十千恣歡謔」,所以好個「與爾同銷萬古愁」。
真真是個好!



這是我的人生觀。
所以不算命,所以不改命,所以認命~
所以拜佛,確是不求,不求喜樂,不求安康,不求利益,不求離苦得樂,不求今生來世

所以不求~


浮生多態 天命定之


拜佛,是對智者、對聖者智慧的教導由衷尊敬與感謝,所以禮讚,頂禮讚嘆!所以虔心ㄧ拜再拜。



⋯⋯⋯⋯⋯⋯⋯⋯⋯⋯⋯⋯⋯⋯⋯⋯⋯⋯⋯⋯⋯⋯⋯⋯⋯⋯⋯⋯⋯⋯⋯⋯⋯⋯⋯⋯





我讀「西藏的文明」
La civilisation Tibétaine
石泰安 R.A.Stein



結語
許多旅行家和作家在描述西藏時,都使用了中世紀封建制等術語。 這種術語常常是一種非常含糊的表達方式,甚至有時是貶義的。文明是一種客觀事實,歷史學家沒有任何理由,更沒有任何力量對此進行評論,尤其是不要根據自己現代文明的假想標準來進行判斷。

 
文明也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如同一個完整機體一般,其各個組成部分都是彼此之間互相依賴的,人們也不能根據價值標準而對各部分劃分等級。在強調了這一切之後,最好還是深入研究一下西藏文明在制度和思想方面的許多特點與歐洲中世紀的相似性。 。 當然,名詞術語本身就是很含糊的,就封建制這一名詞來說,一位中世紀的研究者肯定會對此進行挑剔。 但在中世紀(如果人們願意的話,也可以稱之為文藝復興)的始末,處在典型的封建制度結構和晚期的制度(它們可能是前者的殘餘)之間,有足夠的餘地可以與西藏的情況進行比較。 西藏的情況也如此,它在數世紀的年代中也是分成許多階段,在這段漫長的歷史中肯定也有所變化。 無論如何,閱讀HuiaingaMac BlochLucien Febvre的著作之後便會清楚,西藏學家都必然會隨時在這些著作的正文頁碼邊緣上指出相對應的西藏事實;在一部西藏社會學論著中,相對應的西藏事實可以載滿該書的每一頁。 為此目的,只要替換一下名稱就行了,當然也可以不必考慮時代。 以上僅僅是一種印象,我們希望有朝一日,這些印象也可以用一些兩方面的資料都很紮實可靠和具體明確的著作相代替。 這並不是說西藏文明僅僅是作為另一種樣板,或者是以一種人們已經很熟悉的制度的新例證,才會出現在我們面前。


特別是了解這一地區在人類通史中的特殊意義。 如果認為封建制一詞能夠適應於西藏,那並不是說它在現代語言中經常具有貶義的用法,而是利用了其專門意義。封建制一詞是在10世紀發明的,其目的是為了描述自中世紀以來所殘存的社會制度。 至於社會制度,科爾布恩將之歸納為五條:主要關係是君主和臣民的關係;政治活動取決於為數有限的人之間的個人關係,政權被 看作是一種私人財產;各種職務(軍事,法律等)之間的區別相對不大;貴族中明顯的等級差別;領地一般是君主為稿賞某些人的效勞而賞賜的土地。


籠統而言,這些定義也完全適應於西藏,特別是當考慮到各個時代之間明顯的差異,尤其是古代贊普和達賴喇嘛之間的差異現象時,更為如此。 問題僅僅是,在西藏的具體情況下,這些封建性的制度卻為其他結構所抵消,而這類結構可以概括為某些部族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原則。 但是,把720世紀的西藏與1016世紀的歐洲進行比較的可能性已經從政權和制度方面擴展到了其他領域。 在文化,學術和藝術方面,這種比較更為必要,尤其是在宗教的巨大作用方面。 這一點恰恰與中國不同,與印度也肯定有所區別。 與西藏文明最為接近的遠東文明可能就是日本文明。 中國中原地區的某些時代也可以與西藏文明相比較,但僅僅是一些孤立的時代。 在日本,這兩大文明的比較可以擴大到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 當然,只有近代例外,因為此時的差異已經很大了。 在日本迅速地學會適應現代世界時,也保留了自己的傳統;西藏沒有能夠這樣做,卻導向突然快裂,這一點對於其傳統來說卻是致命的。 在文化方面的情況也是這樣。 很明顯,如果社會制度很相似,但形態不完全一樣,那麼西藏研究的意義就恰恰正在於此。 從兩國來講,它們都採納了一種系統化的大宗教,並且與土著制度迭合。


但是,作為結論,我準備對前文所未曾提到過的一種情況再贅言幾句,雖然這一同題也頗難解釋清楚。 這就是人及人性問題。 那些不曾有緣在西藏生活過的作家們該會如何講呢? 因為他們僅僅是通過在西藏之外接觸了幾個西藏人而了解西藏人的。 另外,如何把西藏人同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代的人進行比較呢? 對於後者,人們僅僅是通過n部著作而了解一個梗概。 然而,這種願望是非常強烈的,當涉及到同類型特點的時候,該會引起人們多大興趣啊! 當然,這裡並不具指把個人性格的多樣性歸納為一句簡單的術語。 但是,某些特點仍是十分惹人注目的。 最為引人注目的地方,似乎是一種凝縮力或集中力,即一種完整的性格,但由此也常常出現緊張。 有人聲稱感情和思想是不能削弱,沖淡或分散的,而是集中性的。 當某人沉浸於一種感情時是會堅持到底的,會毫不猶豫,而且具有一種頑固性和簡單性。 他既可能很溫和也可能很粗暴,既可能很忠誠又可能好詐狡猾。 有人情緒歡樂,能說善歌和擅長於開玩笑,但同時也會有人固執地保持線默,善於自我反省和拒絕生活在某一個社會的眾人之中,而且還拒絕承認社會的現實。 當他堅信某一事物時,其信仰則是深奧的,完全的,簡單的和專心致志的。 以許多人為基礎而確定人的性格是很困難的,我們可以試圖在某人所崇仰的大聖人中間來理解這一性格,因為他們可以代表一種理想中的典型。 在這些聖人之中,人們可以區別出兩三類來:其中有的人是嚴肅和刻板的,而另一些則是和藹可親的。 前者都是一些思想家,學者或倫理學家,後者則是神秘學家和術士。 事實上,笑也有兩種方式:一方面是微笑和調皮的笑,另一方面則是威脅恐嚇性的笑。 前者是密勒日巴的特點,而後者則是蓮花生大師的特徵,他們是兩位典型的大聖人。 所以一部分人如同佛經中所說的那樣是全神貫注於聖者的沉默之中,另一部分人則表現出了他們的高貴,絕對自由,通過一種開玩笑的辦法(這種辦法中又混合 以善良與淘氣的雙重性),擺脫一切束縛的特點。 最後,後者通過深入心理深處世界而得到了一種冷酷無情的願望和緊張的勇氣,他們用一陣陣高傲的笑聲來表達這一切,我們可以把這種笑聲比作馬嘶聲或戰士們的勝利歡呼聲。 以上淡淡幾筆就勾畫出了藏族人的相貌。 藏族人所代表的那種文明也是饒有趣味的。



⋯⋯⋯⋯⋯⋯⋯⋯⋯⋯⋯⋯⋯⋯⋯⋯⋯⋯⋯⋯⋯⋯⋯⋯⋯⋯⋯⋯⋯⋯⋯⋯⋯⋯⋯⋯





維摩詰所說經筆記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

色像第一,捨諸世間,所有飾好。」

〈佛國品第一〉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這是說,修諸功德及智慧,目的皆為修心。而「以無我心」做一切事,不以自己為立場;以眾生的立場為立場為眾生做一切事,就是智慧的功德。


如何能有功德、有智慧呢?
《維摩經》告訴我們,要以六度法門「修其心、嚴其身」,不要用世間的種種虛榮滿足自己的心,不要用高貴的衣服珍寶來裝飾自己的身體。



威儀和禮儀可分三大項目:心儀、身儀、口儀。心儀是有清淨心、有懇切心、有真誠心、有信心,這樣的人講的話,必能使人心悅誠服。不要懷疑別人、否定別人,而用標榜自己來肯定自己。如果一切作為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接觸多了人家自不會喜歡他;有的人則是沈默寡言,不善辭令,但以真誠懇切的心待人,倒是能夠贏得他人的信賴。這就是威儀和禮儀的功德智慧。



「相好嚴身」就是佛以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莊嚴身體,凡夫眾生沒有那樣的相好,當於一舉手一投足的待人接物,都要親切有禮。所以,禮儀就代表著相好。



每一個人都能從面部的表情及身體的動作,通過威儀禮貌,讓人覺得你是一位相好莊嚴的修行者。這在「身儀」方面,可包含坐、立、行動、舉手投足、低頭合掌等的姿勢,與人同行時、出入電梯時、上下汽車時的先後順序等等。萬一不曾受過禮儀訓練也勿自卑,但要謙虛誠實;待人一定要親切和善,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在口儀方面,跟人講話時最好不用粗俗語、流俗語、低俗語,常帶客氣的敬語和尊敬。

菩薩不需要用世間的虛榮來裝潢門面,也不用以珠光寶氣、穿金戴銀,把自己打扮得花花綠綠、庸俗不堪。就像繡花枕頭,外表很漂亮,裡面全是棉絮草包;至於內在的充實,除了知識學問的修養,更重要的是有誠懇心,對人要謙讓恭敬,要有恰到好處、適如其分的禮貌。這就是一種莊嚴,所以人的淨化是從心的行為淨化起,再從身體和語言的行為表現出來淨化人間。



書堪過日之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書堪過日之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三明治🥪
 



麻醬拌麵(今換細麵條)+薑絲麻油炒波菜+蛋花湯
麻醬拌麵(今換細麵條)+薑絲麻油炒波菜+蛋花湯
麻醬拌麵(今換細麵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