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5月5日

隨行隨筆205把書堪過日之朝陽淡淡宿雲輕 風入管弦聲。坐困愁城第42日



隨筆二三事
晨起看初日,但見朝陽淡淡宿雲輕,風入管弦聲。

「朝陽淡淡宿雲輕,風入管弦聲。
十里碧蕪幽步,一枝丹杏柔情。
佳人何處,酒紅沁眼,秋水盈盈。
詩曲羨君三絕,湖山增我雙明。」
~朝中措。王之道

⋯⋯⋯⋯⋯⋯⋯⋯⋯⋯⋯⋯⋯⋯⋯⋯⋯⋯⋯⋯⋯⋯⋯⋯⋯⋯⋯⋯⋯⋯⋯⋯⋯⋯⋯⋯


我讀「智慧之海。達賴喇嘛與當代科學家的對話」

佛教並不認為心智或意識完全依賴於物質性的大腦。
「唯物論者一般不接受這種觀點,而現代科學家相對來說比常人更傾向於唯物論。
佛教以為是心智發揮作用的地方,其實是某種物質的作用 造成的?
為了了解腦科學並促進對人類行為的認識,是否需要求助於一個非物質,透明的「心智」?

徹底唯物論的觀點也許足夠解釋一切,心智終究只是某一種物質對人的大腦和身體發揮作用的結果。
譬如吸食毒品古柯鹼為例。 吸毒者自述,吸食毒品可以產生幸福感,而且導致對此幸福感的終生記憶,這種幸福感比他所經歷過的任何其他幸福感更強烈,而且,這種幸福感沒有任何不正常感覺,完全正常,只是更強烈。所以,大腦科學要了解和解釋,為什麼毒品的物質分子能夠使人產生幸福感。也就是說,幸福感是否只是大腦裡的某些化學物質反應的結果?

現代大腦科學已經發現,古柯鹼分子的作用機制是它加強了大腦中一種多巴胺物質的效應。
神經科學家發現了這兩種物質的作用,以及它們能使人產生幸福感,於是傾向於把情緒和情感設想成化學反應,尤其是發現這種物質作用可以重複,任何科學家都能透過實驗得出相同結果,這一點對科學家很有吸引力,因為它符合當代科學的經驗實證。
發現了這種可能性以後,就更不願求助於非物質的心智來解釋人的情緒了。
從這角度來看人的情緒,科學家們就傾向於把人的情緒和感情歸結為大腦中化學反應的結果無論是仇恨還是男女情愛,都只是大腦或身體中某一種或多種物質的化學作用,科學家的任務只是找出這些物質是什麼,化學作用的機制是什麼。 這種徹底唯物論的觀念相當吸引人。

如果人的心智和情緒真的只是大腦或體內的化學反應的結果,那麼回頭向佛教等古老傳統尋找理解心智本質的鑰匙,不僅沒有必要,也不會成功。

達賴喇嘛的回答很有意思。 他肯定了科學發現的意義,認為科學家們探索和發現化學物質對人一體大腦的作用導致人的情緒變化,對我們了解人類心智極有助益,說明了人的情緒有時候和大腦中的物質有關連。

然後,尊者請教科學家,古柯鹼對人情緒的影響,有沒有發現個體差異,即古柯鹼對人情緒的影響,是否有人強一點,有人弱一點?

回答是肯定的。 古柯鹼對人情緒的影響和作用,有個體差異。 而且,有些人容易成癮,另一些人不容易成癮。 不容易成癮的是那些比較快樂,精神比較豁達開朗的人,反之,比較憂鬱不快樂,精神上缺乏追求的人容易成癮。科學家在無意中已經回答了自己的問題。

針對極端唯物論者質疑心智的作用,甚至質疑心智的存在,達賴喇嘛沒有表示不同意,在肯定了唯物論觀點的合理性一面後,他正面講解佛學密宗典籍對靜坐冥想和瑜伽的理解。達賴喇嘛指出,佛學認為這些功法是為了控制修行者的生理力量,使它們不會影響「明光」心智。 這一過程和藥物的化學效應有相似的地方。 尊者提出,同樣的藥物比如古柯鹼,對不同的人,比如意志力薄弱的人和意志力強的人,快樂的人和不快樂的人,所產生的效應不一樣,這不就是心智的作用嗎?

心智的存在是一種客觀事實,只不過現代科學對大腦進行觀測探索時,仍無法從外在確定,因此心智的存在至今只能依賴主觀的陳述。

每個人都知道自身意志的存在,因此都明白「心智」是一種「客觀存在」,誰也不會否認「心智」存在,但是每個人除了主觀陳述,誰也拿不出「心智 」或者「意識」這個實實在在的東西來。 科學家可以展示物質性的大腦,可是無法展示「心智」或者「意識」,這確實是令科學家們很無奈的難題。

達賴喇嘛說,當我們談到佛學裡的「心智」時,不是把它當成單一實在的個體,或把它看成一件無形的東西,而是一個相互關聯的認知和心理事件的複雜網絡。 他說西方人似乎以為,佛教所說一的意識或心智,是指一件獨立於身體的實質個體,這是一種誤解。 在佛學裡,心智是互相牽連的心理事件所形成的複雜網絡。 佛教徒不認為有一個「我」,一個「自我」,或者一個永恆的靈魂住在一身體之中,就是因為他們不把心智看成獨立於身體的實質個體,而是看成一個動態,與 身體的生理狀態密切相連相關,永遠在進行中的過程。

獨立、永恆的靈魂這種假設不符合佛學的基本哲學。

最後終於可以和人類肉身分離的,不是靈魂,而是心智最精微層面的「明光」。

達賴喇嘛對西方神經科學的發現提出兩個問題:
第一,現代 西方認知科學需要和古老的西藏心智科學對話嗎?
第二,如果印度和西藏的傳統學術可以有所貢獻,那會是什麼貢獻?
瑟曼用長篇討論來回答這兩個問題。他說,有關外在物理世界和內在精神世界的知識和理解,即實相的外在和內在方面,究竟什麼更重要?

西方科學認為研究外在世界更重要,然而,我們對於外在世界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卻缺乏整體透徹的知識,我們根據這些片面的知識,嚴重破壞自然固有的程序,我們一面解決問題,一面製造問題;在開發了自然資源的同時也汙染了環境,破壞了一自然的平衡。本質上,我們影響外在實相的能力遠遠超過了我們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能力。
而佛陀創立的佛學教育,就把外在環境和內在自我都作為研究的對象,而且認為更應該去了解內在自我,關於內在自我的知識更實用,更需要。

那麼,西藏佛教的心智科學能夠在對話中貢獻什麼呢?

瑟曼比較了西方神經科學和西藏佛學對心智的認識方法。他指出,西方神經科學研究人的智,是把大腦當作一部複雜的機器,是一種視大腦為硬體的認識方法。當代西方科學將心智比喻為電腦,一部極端複雜,極其強大的機器。神經科學對大腦的探索,偏向於對大腦作為機器硬體的分析,而迴避這部機器的軟體程序。瑟曼指出,西方科學的這一傾向,來自於文藝復興之後,西方文化整體上的唯物論趨勢,從十七世紀到現在一直統治著西方的科研和學術,以至於處理所有問題都把它物質化。二十世紀的西方哲學,將「實在」視為物質,形成西方學界的集體約定,而忘記了這並不是「實在」的本質。科學唯物論已經成為今日西方的教條。而佛教的科學觀認為,對「實在」的本質,即「實相」的描述都是協定性的,而不是絕對的。學者某些時候持唯物論,但是他們並不限於唯物論,任何立論都同時存在反證。他們有時候是三元論者,有時候是互動論者。這是一種極富彈性的知識觀。西藏佛學的內在科學,即對人類心智進行分析和修練的知識體系,就是對人類大腦和身體這部機器進行精密的軟體分析和修正,這套方法可以幫助一個人重新做內在世界的程序設計。

佛學的內在科學包含在浩瀚的經典中,這些經典描述心智的作用,提出了極為豐富的觀念,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心理調適和精神修正方法,比如靜坐,冥想,內觀等。
⋯⋯⋯⋯⋯⋯⋯⋯⋯⋯⋯⋯⋯⋯⋯⋯⋯⋯⋯⋯⋯⋯⋯⋯⋯⋯⋯⋯⋯⋯⋯⋯⋯⋯⋯⋯


維摩詰所說經筆記

「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是身無主為如地,是身無我為如火,是身無壽為如風,是身無人為如水,是身不實,四大為家。」
〈方便品第二〉

我們的身體看似堅實,其實就像天上的浮雲經常在變化,剎那間即變幻無常;身體的細胞經過不斷地新陳代謝,很快地汰舊換新;身體要飲食要洗澡要排泄,直到老死為止,隨時都在變易;身體的組織念念不斷,分分秒秒有如閃電般快速地變動著;身體本身沒有主人,身體上每樣東西都是取之於地球,歸還於地球。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無一不是拜大地、大自然所賜。地、水、火、風,都來自大自然,復還大自然。

因此經文要說,身體無主、無我、無壽、無人,乃因如地、如火、如風、如水。身體以四大為家,身體不實,四大假合,回歸四大。這便是你我和他大家擁有的身體。


風 飄泊不定
火 起滅不定
水 流動不定


正如李太白的將進酒所言:「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又有愛新覺羅 福臨的讚僧詩:「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不如不來又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
所謂身體嘛,珍惜就是亦不必過份執著,堪用就好。

把書堪過日之朝陽淡淡宿雲輕 風入管弦聲
把書堪過日之朝陽淡淡宿雲輕 風入管弦聲
 










把書堪過日之朝陽淡淡宿雲輕 風入管弦聲
把書堪過日之朝陽淡淡宿雲輕 風入管弦聲
把書堪過日之朝陽淡淡宿雲輕 風入管弦聲
把書堪過日之朝陽淡淡宿雲輕 風入管弦聲



 
還是蘇格蘭馬鈴薯煎餅 Scotland hash browns
這次做了點小變化,加了土司,口感頗佳😋
太美味了,再吃一天~
 

還是蘇格蘭馬鈴薯煎餅 Scotland hash browns
這次做了點小變化,加了土司,口感頗佳😋
太美味了,再吃一天~



照燒馬鈴薯蔬菜+蒜炒黃瓜🥒+煎蛋花+白米飯
照燒馬鈴薯蔬菜+蒜炒黃瓜🥒+煎蛋花+白米飯
照燒馬鈴薯蔬菜
煎蛋花
蒜炒黃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