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二三事
隨著金烏從山陵間轉出,天空逐漸開朗,接著是連雲彩也不見蹤跡的晴空萬里,見了當真是蕭散一開襟,是這樣的自如自在,記得曾鞏亦說「我亦本蕭散,至此更怡然」,在如此無事亦無營的浮生閒中,我豁然感受到了何謂無事由來貴,方知物外心。
隨著金烏從山陵間轉出,天空逐漸開朗,接著是連雲彩也不見蹤跡的晴空萬里,見了當真是蕭散一開襟,是這樣的自如自在,記得曾鞏亦說「我亦本蕭散,至此更怡然」,在如此無事亦無營的浮生閒中,我豁然感受到了何謂無事由來貴,方知物外心。
「晨興步北林,蕭散一開襟。復見林上月,娟娟猶未沈。
片雲自孤遠,叢筱亦清深。無事由來貴,方知物外心。」
片雲自孤遠,叢筱亦清深。無事由來貴,方知物外心。」
〜晨出郡捨林下。張九齡
⋯⋯⋯⋯⋯⋯⋯⋯⋯⋯⋯⋯⋯⋯⋯⋯⋯⋯⋯⋯⋯⋯⋯⋯⋯⋯⋯⋯⋯⋯⋯⋯⋯⋯⋯⋯
我讀「智慧之海。達賴喇嘛與當代科學家的對話
///物理學家阿瑟 查恩茲從人類對世界和對包括自身在內的「實在」(reality)的探索 ,談到科學與佛學對話的意義和困難。他說到自己的經歷:他看到哲蚌寺的年輕學僧們在院子裡辯經,不禁回憶起自己的大學時代。那時他們學習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還學一點哲學 。他說他喜歡這些學科,學得也很好,但是內心深處卻很不快樂,以至於一度考慮要輟學,逃離這樣的學習,因為外在的學習無法滿足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 後來,他遇到一位同是修行者的科學家,當科學和人的靈性在自己身上結合起來,他才看到了一種新的可能性,於是他以科學家的身分走上了內察和慈悲 之道。
少年達賴喇嘛曾在布達拉宮樓頂上,用十三世達賴喇嘛留下的一架望遠鏡觀察月亮。他看到了月球上的環形山,注意到山的陰影,得出了月亮本身不發光,月光來自於其他光源的結論。查恩茲說,這就是標準的科學方法,首先是人依靠感官來觀察,利用儀器(望遠鏡)來拓展感官的能力,利用實驗來創造觀察的機會,然後是推理,邏輯思維。 現代物理學使用的龐大而昂貴的粒子加速器,和少年達賴喇嘛的望遠鏡一樣,都是人的感官的拓展,但邏輯推理也不可或缺。 伽利略發現兩一個物體同時落地的定律,不是依靠觀察和實驗,而是依靠純粹的推理。 伽利略一生的最後幾年被軟禁,沒有條件做任何實驗,卻仍然作出了很多貢獻,靠的就是推理和思維。東方的傳統佛學輕實驗,但是注重邏輯與推理,很多概念與思維方式用通常的思維習慣很難解釋,卻和現代物理學的許多重大結論暗合。 這是除了神經科學以外,佛學和現代西方科學有可能攜手合作的領域。
大腦神經可塑性和慈悲心的訓練
現代神經科學已經可以肯定大腦神經的可塑性。憂鬱症也能在大腦中確定相應的位置和變化。 西藏佛教僧侶們的打坐冥想,可以協助人控制情緒和精神狀態,並且相應地影響各類身體指標,必然有其大腦神經科學的基礎。 顯然,佛教僧侶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能力,可以為神經科學家的研究提供觀察和實驗的難得機會。 這就是神經科學和西藏佛教僧侶能夠合作研究的原因之一。
更進一步的是,佛教把「慈悲心」看成是人人都可以經由學習和訓練來達到的一種心智狀態。 對於佛教僧侶來說,同情心、利他心等等都不是空洞的概念,可以經由修習獲得。 如果找到佛教修習的現代神經科學基礎,就開拓了一種可能性,即透過佛教和神經科學的結合,把這領域的科學發現用於使人們減少痛苦,增進快樂,變得更慈悲,更有利他 心,這無疑有助於個人內心平和,進而增進人類福祉。 同時,達賴喇嘛又指出,任何對人類精神和身體變化所作的科學研究,都有潛在的倫理問題:什麼樣的心靈改變是好的? 怎樣定義這個「好」? 誰來決定這種改變是「好」的? 研究成果應該在哪些範圍內應用? 這就需要研究相關課題的科學家,宗教界和大眾共同探討。
慈悲心可以經過訓練來獲得或者增強,這是很重要的議題。 可以想見如果與現代教育相結合,將有極大的益處,但一定也會引發很大的爭議。 ///
現代神經科學已經可以肯定大腦神經的可塑性。憂鬱症也能在大腦中確定相應的位置和變化。 西藏佛教僧侶們的打坐冥想,可以協助人控制情緒和精神狀態,並且相應地影響各類身體指標,必然有其大腦神經科學的基礎。 顯然,佛教僧侶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能力,可以為神經科學家的研究提供觀察和實驗的難得機會。 這就是神經科學和西藏佛教僧侶能夠合作研究的原因之一。
更進一步的是,佛教把「慈悲心」看成是人人都可以經由學習和訓練來達到的一種心智狀態。 對於佛教僧侶來說,同情心、利他心等等都不是空洞的概念,可以經由修習獲得。 如果找到佛教修習的現代神經科學基礎,就開拓了一種可能性,即透過佛教和神經科學的結合,把這領域的科學發現用於使人們減少痛苦,增進快樂,變得更慈悲,更有利他 心,這無疑有助於個人內心平和,進而增進人類福祉。 同時,達賴喇嘛又指出,任何對人類精神和身體變化所作的科學研究,都有潛在的倫理問題:什麼樣的心靈改變是好的? 怎樣定義這個「好」? 誰來決定這種改變是「好」的? 研究成果應該在哪些範圍內應用? 這就需要研究相關課題的科學家,宗教界和大眾共同探討。
慈悲心可以經過訓練來獲得或者增強,這是很重要的議題。 可以想見如果與現代教育相結合,將有極大的益處,但一定也會引發很大的爭議。 ///
一些些~
但是我認為爭議到是不大,問題在於可能淪為「口號」、「標題」,尤其在華人世界,如同我們學科中的「社會」、「公民與道德」。
記得念國中時,我的「公民與道德」基本上都是滿分,因此老師要我與同學分享如何準備考試的,上台後我說:「就是選擇最悖離現實生活的答案就好啦!」
接著就到教室外罰站了~
唉~
但是我認為爭議到是不大,問題在於可能淪為「口號」、「標題」,尤其在華人世界,如同我們學科中的「社會」、「公民與道德」。
記得念國中時,我的「公民與道德」基本上都是滿分,因此老師要我與同學分享如何準備考試的,上台後我說:「就是選擇最悖離現實生活的答案就好啦!」
接著就到教室外罰站了~
唉~
///人類的意識
對話偏向於哲理和思辨,集中討論的概念是「意識」。
意識是什麼?
是獨立於物質的,還是附屬於有機體物質?
是不是有機體複雜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意識?
更為複雜的問題是,什麼是自我意識,即「我」這觀念是怎麼產生的? 在什麼時候? 是什麼產生了從第三者立場來看「我」這個概念?
這又是一個根本的問題。 科學家的經典觀點是,意識離不開大腦,沒有大腦就沒有意識,可是這沒有回答為什麼大腦會產生意識。
如果未來iPhone的電路複雜到像人腦的神經元和神經電路一樣,它會產生意識嗎? 它會產生自我意識嗎? 它會不會有「自我」,會不會想:「我是一個I Phone」?
一連串現代科學還不能回答 的問題,儘管在場的有一流科學家,可是未知遠遠多於已知。有時候科學家之間也會爭論不下。這時,達賴喇嘛在一旁靜聽,直到最後大家達成共識:這是一個尚未解決的難題,回答這個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討論意識時,涉及到意識的轉移問題,用佛教的術語講,就是人的死後轉世,意識從一個人的一身體轉移到另一個人。 科學家們的看法是,轉世沒有證據。 既然沒有大腦就沒有意識,那麼轉世就沒有邏輯上的可能性。達賴喇嘛說明了佛教的理由:有一些實例證明了兒童具有的一些記憶,只能用前世來解釋。 但是,達賴喇嘛指出佛陀的教導是,只應該相信現實的真相,而不是盲目地信仰或崇拜,包括佛陀自己的教導在內。 現代科學技術已經證明大地不是平的,地球是球形的,須彌山並不存在,現代佛教徒就不應再重複古代佛教的說法。 佛教在服從現實,改變原有認識方面並不困難。 所以,關於轉世,只是現代科學還沒有獲得證據來說服佛教徒轉世是不存在的。 生如果科學證明轉世不存在,佛教徒就會放棄轉世的信念。///
對話偏向於哲理和思辨,集中討論的概念是「意識」。
意識是什麼?
是獨立於物質的,還是附屬於有機體物質?
是不是有機體複雜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意識?
更為複雜的問題是,什麼是自我意識,即「我」這觀念是怎麼產生的? 在什麼時候? 是什麼產生了從第三者立場來看「我」這個概念?
這又是一個根本的問題。 科學家的經典觀點是,意識離不開大腦,沒有大腦就沒有意識,可是這沒有回答為什麼大腦會產生意識。
如果未來iPhone的電路複雜到像人腦的神經元和神經電路一樣,它會產生意識嗎? 它會產生自我意識嗎? 它會不會有「自我」,會不會想:「我是一個I Phone」?
一連串現代科學還不能回答 的問題,儘管在場的有一流科學家,可是未知遠遠多於已知。有時候科學家之間也會爭論不下。這時,達賴喇嘛在一旁靜聽,直到最後大家達成共識:這是一個尚未解決的難題,回答這個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討論意識時,涉及到意識的轉移問題,用佛教的術語講,就是人的死後轉世,意識從一個人的一身體轉移到另一個人。 科學家們的看法是,轉世沒有證據。 既然沒有大腦就沒有意識,那麼轉世就沒有邏輯上的可能性。達賴喇嘛說明了佛教的理由:有一些實例證明了兒童具有的一些記憶,只能用前世來解釋。 但是,達賴喇嘛指出佛陀的教導是,只應該相信現實的真相,而不是盲目地信仰或崇拜,包括佛陀自己的教導在內。 現代科學技術已經證明大地不是平的,地球是球形的,須彌山並不存在,現代佛教徒就不應再重複古代佛教的說法。 佛教在服從現實,改變原有認識方面並不困難。 所以,關於轉世,只是現代科學還沒有獲得證據來說服佛教徒轉世是不存在的。 生如果科學證明轉世不存在,佛教徒就會放棄轉世的信念。///
一些些~
高僧或許會,但多數僧俗嘛⋯⋯
高僧或許會,但多數僧俗嘛⋯⋯
///達賴喇嘛談世俗倫理
達賴喇嘛闡述他近幾年在探討和倡導的「世俗倫理」的概念,也就是當代人類要超越宗教信仰,創建全人類的,包括大量無宗教信仰者在內的共同的倫理。他特別強調科學和科學家在這方面的責任與作用。
達賴喇嘛說過多次,他首先是一個人,人類中的普通一員;然後是一個出家人,一個佛教比丘;最後是一個藏人。 這三種身分定位意味著三個使命,三種責任。 所以,達賴喇嘛的思考和追求,超越了單純西藏難民的身分。 他的慈善基金會也不僅是滿足西藏難民的需求,印度的盲童學校就受益於達賴喇嘛的慈悲。///
達賴喇嘛闡述他近幾年在探討和倡導的「世俗倫理」的概念,也就是當代人類要超越宗教信仰,創建全人類的,包括大量無宗教信仰者在內的共同的倫理。他特別強調科學和科學家在這方面的責任與作用。
達賴喇嘛說過多次,他首先是一個人,人類中的普通一員;然後是一個出家人,一個佛教比丘;最後是一個藏人。 這三種身分定位意味著三個使命,三種責任。 所以,達賴喇嘛的思考和追求,超越了單純西藏難民的身分。 他的慈善基金會也不僅是滿足西藏難民的需求,印度的盲童學校就受益於達賴喇嘛的慈悲。///
⋯⋯⋯⋯⋯⋯⋯⋯⋯⋯⋯⋯⋯⋯⋯⋯⋯⋯⋯⋯⋯⋯⋯⋯⋯⋯⋯⋯⋯⋯⋯⋯⋯⋯⋯⋯
維摩詰所說經筆記
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法解說。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
〈弟子品第三〉
這是一段故事,旨在說明應向內心做工夫。心中清淨,就不算是犯戒,也不可能犯戒,即使犯了戒,若能清淨其心,也沒有罪。犯戒之罪存於心,若心清淨,犯戒之罪也就不存在了。
「酒肉穿腸過 佛祖心中坐」
故事內容則是談到有二位比丘犯了戒,他們覺得非常羞恥,也不敢去向釋迦牟尼佛請示,只好向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中持戒(律)第一的大律師──優波離尊者請教,要求優波離為他們照著戒律的開遮持犯,說明他們應如何悔罪。
罪有二種:一為戒罪,一為性罪。
戒罪是凡受了戒的人,犯戒就有罪,但是如果如法懺悔,戒罪便可消除。
所謂如法懺悔,如果是自我自心反省的懺悔叫「責心懺」。
如果對另外某個清淨比丘懺悔,稱為「對首懺」。
如果是向一個會議形式的僧團來懺悔,名為「作法懺」。
懺悔之後,戒罪就消除了,可是戒罪消了,性罪還是存在的。
性是本性、性質的意思。
性罪是指造惡業的本性,就是有罪,不論受不受戒,都得受報。例如一個受了戒的人殺了人,是犯了戒,名為戒罪,但其殺人的行為本身就有性罪,戒罪加性罪,都要受果報。如果犯了戒,既不知慚愧,又不知如法懺悔,只好受報去了,這是很可怕的事。
此處《維摩經》裡講的除罪方法,就不太一樣了,維摩詰菩薩向優波離說:「唉!你就不要再增加那兩位比丘的罪過了,你應該直接讓他們的心清淨,他們的罪就除掉了。」
為什麼呢?
因為罪的性質不在心內,也不在心外,也不在中間。
心外的意思是對人犯戒、對環境擾亂的犯行,心內則是自我產生煩惱、困擾。
事實上,罪性是既不在心內,也不在心外,更不在心內、心外的中間的。因為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清淨罪亦除。眾生心有煩惱垢,眾生心中即有犯戒作惡之罪,一旦眾生心垢除,煩惱垢亦除,故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
因為佛說,心中有不清淨的煩惱出現,這個眾生就是有罪業的;如果心已清淨,那麼這個眾生本身就是清淨的。這是因為心與罪性一樣,是不在身內、不在身外、也不在內外的中間;罪性也與心相同,不在內外中間。
為什麼呢?
因為罪的性質不在心內,也不在心外,也不在中間。
心外的意思是對人犯戒、對環境擾亂的犯行,心內則是自我產生煩惱、困擾。
事實上,罪性是既不在心內,也不在心外,更不在心內、心外的中間的。因為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清淨罪亦除。眾生心有煩惱垢,眾生心中即有犯戒作惡之罪,一旦眾生心垢除,煩惱垢亦除,故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
因為佛說,心中有不清淨的煩惱出現,這個眾生就是有罪業的;如果心已清淨,那麼這個眾生本身就是清淨的。這是因為心與罪性一樣,是不在身內、不在身外、也不在內外的中間;罪性也與心相同,不在內外中間。
罪垢:心不執著,心中無罣礙
心是清淨的,罪就不存在。
心是清淨的,罪就不存在。
心有垢,心有罪
心無垢,心無罪
心無垢,心無罪
「不出於如」的「如」,是不垢不淨,本來如此的意思。
《心經》中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既不這樣,又不那樣,就是「如」。
「一切眾生,心相無垢……妄想是垢」,眾生因有妄想,所以就有犯罪的罪惡感,如果沒有妄想,心就清淨了。所以犯戒的人,用不著太煩惱,只要趕快把心中的煩惱處理掉,讓心清淨就沒事了,這是根本的辦法。
「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
顛倒的意思是指常、樂、我、淨。
如果把我們的身心世界當成是永恆的,認為那是快樂的,其中是有我的,並認為那是清淨的,那就顛倒了。
應該是要看到無常、苦、無我、不淨的真實狀況,才是「不顛倒」。
如果我們能從顛倒變為不顛倒,心中自然是清淨的了。
心中有煩惱,都是被「顛倒」所擾亂。《心經》中有「顛倒夢想」的經句,當認為我們所看得到的這個身心世界,是常、樂、我、淨,就是顛倒想,只要有顛倒想,必定會有痛苦,一定不是清淨,反之,則是清淨。
顛倒的意思是指常、樂、我、淨。
如果把我們的身心世界當成是永恆的,認為那是快樂的,其中是有我的,並認為那是清淨的,那就顛倒了。
應該是要看到無常、苦、無我、不淨的真實狀況,才是「不顛倒」。
如果我們能從顛倒變為不顛倒,心中自然是清淨的了。
心中有煩惱,都是被「顛倒」所擾亂。《心經》中有「顛倒夢想」的經句,當認為我們所看得到的這個身心世界,是常、樂、我、淨,就是顛倒想,只要有顛倒想,必定會有痛苦,一定不是清淨,反之,則是清淨。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這個「我」分為兩大層次:
一個是我們自己身心世界的價值觀;另一個是對自己解脫自在的價值觀。
不懂佛法的人,往往對身心世界是那麼的執著,那是一種「我」;懂得佛法並在修行佛法的人,則認為涅槃成佛是那麼的重要,這又是對另外一種價值的執著,也是「我」,有我即不淨。
一個是我們自己身心世界的價值觀;另一個是對自己解脫自在的價值觀。
不懂佛法的人,往往對身心世界是那麼的執著,那是一種「我」;懂得佛法並在修行佛法的人,則認為涅槃成佛是那麼的重要,這又是對另外一種價值的執著,也是「我」,有我即不淨。
「第一要放下自我,第二要放下追求成佛的念頭。」
追求成佛是一個很好的目標,但已經進入修行的階段之後,就不要老是執著追求自己的目標,而是要時刻記住,照著方向去努力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老盯住目標、成果,須知此刻努力的過程就是目標,當下努力的付出就是結果,也就是要放下最後的追求。是故,佛法要我們放下的,第一是對我們身心世界的執著心,第二是對佛法成果的追求心。
追求成佛是一個很好的目標,但已經進入修行的階段之後,就不要老是執著追求自己的目標,而是要時刻記住,照著方向去努力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老盯住目標、成果,須知此刻努力的過程就是目標,當下努力的付出就是結果,也就是要放下最後的追求。是故,佛法要我們放下的,第一是對我們身心世界的執著心,第二是對佛法成果的追求心。
把書堪過日之蕭散一開襟⋯ 無事由來貴,方知物外心
|
把書堪過日之蕭散一開襟⋯ 無事由來貴,方知物外心 |
把書堪過日之蕭散一開襟⋯ 無事由來貴,方知物外心 |
水蜜桃🍑香蕉鬆餅🥞+咖啡☕️+檸檬水
|
水蜜桃🍑香蕉鬆餅 |
水蜜桃🍑香蕉鬆餅 |
青椒蛋炒飯+紅茶菌甜茶
|
青椒蛋炒飯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