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5月11日

隨行隨筆211把書堪過日之露濕凝衣粉,風吹散蕊黃。坐困愁城第48日



隨筆二三事
山之暮春正是野玫瑰漫山遍野舒展嬌軀的好時節~
露濕凝衣粉,風吹散蕊黃
自芬芳
⋯⋯⋯⋯⋯⋯⋯⋯⋯⋯⋯⋯⋯⋯⋯⋯⋯⋯⋯⋯⋯⋯⋯⋯⋯⋯⋯⋯⋯⋯⋯⋯⋯⋯⋯⋯


我讀「智慧之海。達賴喇嘛與當代科學家的對話」

怎樣克服破壞性情緒
///高曼致辭,向達賴喇嘛報告科學家們前來對話的目的:
第一是向達賴喇嘛講解科學理論和發現,因為他們知道達賴喇嘛對科學抱著極大的興趣,他們想把豐富的科學知識奉獻給尊者。
第二是對話,科學家們知道佛教對破壞性情緒問題比西方人思考得更深更久,他們急切地想從佛教學習這方面的思考和觀點。
第三是合作 ,科學家們希望和達賴喇嘛及佛教面對面,想看到智力交流能帶給雙方什麼樣的新啟發。

什麼是破壞性情緒?
什麼是破壞性情緒的定義呢?

弗拉納根教授一開頭就下定義:破壞性情緒是對己對人有害的情緒。
「有害」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情緒是怎樣的方式,什麼程度上是有害的,否則就是無害的?
我們不僅要探討破壞性情緒的本質,選要討論它的組成因素,是什麼情況下發生?

它的遺傳背景是什麼,大腦在破壞性情緒中的功能是什麼等等。破壞性情緒的定義和本質,並不如乍看之下那麼簡單,「有害的」負面情緒,必定有其出現和存在的原因。
從科學角度看,這些情緒提出了一系列複雜的問題:它們是形成人類心智的大腦反應,在人類的生存中有很大的作用。作為大腦對情景和事件的反應,如果一種情緒是純粹有害的,那麼根據進化論的原理,應該早已被漸漸淘汰而消失。既然負面情緒經歷進化而存在至今,說明它有進化上的存在原因。只是到了現在,我們意識到這種情緒也會對我們個人和集體的命運形成危險。佛教的傳統早就指出,認清和改變負面情緒,是佛教靈性修行的主要目的,即擺脫貪嗔癡三毒。

一旦我們能確定破壞性情緒,知道了它的原因和決定性因素,我們就可以問自己,有沒有什麼應對的「解藥」。 這解藥是什麼?
我們應該尋找的是化學藥品,手術,基因治療,心理治療,或者修行靜坐冥想?
還有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是否有可能完全,一勞永逸地擺脫破壞性情緒,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徹底、永久性地擺脫貪嗔癡三毒?

馬修講解了佛教對這課題的認識。 他首先指出,事物實際上是什麼和它看起來是什麼,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而人們在看待和說起這一事物時,往往分不清兩者的區別。 認清這種區別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而貪嗔癡三毒作為破壞性的情緒,會降低人分清上述差別的能力。
馬修對「有害」這個概念提出了疑問,探討到底什麼樣的情緒是現在的對話要確認的「破壞性情緒」,嫉妒,自愛,自傲,仇恨等等,在什麼情況下可以被視為「破壞性情緒」。 他介紹說,佛教認為人的一生中有八萬四千種負面的情緒,雖然並沒有對所有這些情緒作出詳細定義。 他舉出一些例子,如「我執」,「執著」,「無知」,「仇恨」,「驕傲」等等。 他又講解了佛教中對「我」的虛幻性的認識。 他說佛教認為,因應破壞性情緒的普適「解藥」是內在的改變。 他解釋佛教對待負面情緒的方式:在靜坐冥想中觀想「空」,這並不是說把一切都理解為空無一物的虛無,而是領悟到負面情緒」是由於蒙昧,無知而產生的有害情緒,產生破壞性情緒的負面理由並沒有堅實的基礎,從而改變自己的內心,擺脫負面情緒。

有一位西方哲學家說,在整個人類歷史上找不出一個人是真正快樂,真正好的。 因為人性本來就不好,所以不可能真正快樂。 這是西方文化的「性本惡」觀念。即「原罪」觀念。

佛教有不同的人性觀,佛教相信人性本質上是好的,善良的,所有的人都如此。 作惡是出於負面,破壞性的情緒,而負面情緒並不是人性本質的組成部分,而是由於無知,愚昧,貪欲的緣故,是貪嗔癡三毒造成的,而這三毒是有「解藥」的。

達賴喇嘛談經驗與情緒
達賴喇嘛引用佛學中最高 深的認識論,即《阿毘達摩》經典理論,解釋佛學中有關破壞性情緒的基本思路。他說,我們或許應該記住佛教將經驗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和我們的感官直接有關的經驗,另一類和我們的感官沒有直接關係, 在佛教的概念中,稱為「精神性」的經驗。 我們平時所說的「感覺」和上述兩大類經驗都有關,根據佛學的觀點,在精神領域裡的「感覺」比感官領域的「感覺」意義更為重大。 價值判斷,即對錯,好壞,好惡之間的判斷就是發生在精神、概念性的層面,而不是發生在感官的層面。然後他又分析了「概念性認知」和非概念性「認知」的區別。 感官的認知被認為是非概念性的,這種認知和對象的關係是直接的,不以語言和概念為中介。
比方說,當你看到一朵花時,這時的認知是非概念性的、感官的,但是當你思考什麼是花的時候,這時的認知就是概念性的。
但是精神領域的認知並不總是概念性的。比如你想到花,並集中注意力在頭腦裡想像的一朵花上,這時候的認知就是非概念性的。也就是說,感官的認知是非概念性的,但是精神性的認知可以是概念性的,也可以是非概念性的。
達賴喇嘛解釋說,人們可能會把一樣東西混同於這樣東西在頭腦裡的想像。他說, 「很多煩惱,諸如執著和慾望,可以增長到如此程度,心裡想的東西根本就不對應於心智之外的現實。」
他由此指出,精神上的煩惱是出自於對「現實」 扭曲的認知。 佛教所說的精神上的煩惱就相當於西方科學家所說的破壞性情緒。這兩個概念並不完全重合,但是有一定的平行性。

憤怒能否是一種出於慈悲心的美德?
達賴喇嘛說,在藏語中有兩個相近的概念,一個可以翻譯為仇恨,另一個大致上翻譯為憤怒。存在著由慈悲心引起的憤怒,但那不是仇恨。此時慈悲心是動因,它用憤怒來表達,他們討論了道德上正當的憤怒的價值,討論了精神上煩惱的種類,不同煩惱的不同因應方法,「執著」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是正面的。
艾克曼和情緒的臉部表達的編碼
艾克曼最傑出的研究是臉部解剖學和情緒表達的編碼。 他認為,臉部肌肉的動作是觀察情緒的一個窗口。 他收集和分析臉部幾十塊肌肉的運動組合,在什麼樣的情緒下臉部產生怎樣的肌肉動作,形成怎樣的表情,最後得出了七千多個不同的臉部肌肉組合,即七千多個表達情緒的不同表情。 經過六年多的研究,他和助手得到了情緒研究的突破性成果:每個表情都可以按圖索驥找到臉部肌肉動作的表達型式。 這套編碼非常精確,科學家終於可以透過觀測一個人的臉部肌肉動作測定這個人的情緒。 現在,全世界有四百多個研究機構使用這套臉部動作編碼系統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進行研究。 科學家們期望以後人們能夠透過機器觀察人的臉部而自動「讀」出人的情緒,就像從腦波圖讀出大腦的活動一樣。
不過,我們在日常人際交往中不是時時刻刻都在透過別人的表情判斷別人的情緒,從而調整自己的語言,行為嗎?
艾克曼的研究其實是我們每個人天天在做的,不過他做得更精細更有系統。
人類情緒表達的一致性
艾克曼說當他開始研究時,西方普遍認為情緒在不同文化中各不相同,就像語言和價值觀一樣。 可是從達爾文開始就有科學家不同意這種觀點,達爾文在一八七二年的著作中說,我們人類和一些動物有同樣的情緒。他在螢幕上放了一系列各種臉部表情的幻燈片,說把這些圖放給世界上二十一個不同文化的人看,要求他們說出各個表情所表達的情緒。 儘管這些人各有不同文化和語言,他們的判定是一樣的。
為此,艾克曼研究了新幾內亞仍然生活在石器時代的土著部落,最後得出結論,人類的情緒表達方式是一致的,沒有什麼特別的文化差異。他還發現,引起特定情緒的原因也有相當程度的一致性,至少在抽象的層面上,各種文化的人是一樣的,比如失去親人就會感覺悲傷。另外,當某種情一緒發生時,身體隨之引起的反應也一致,比如憤怒和恐懼時,心跳會加快,會伴隨出汗,但是憤怒的時候手會發熱,而恐懼的時候手會發涼。情緒的這種生理反應是普遍的。
艾克曼談到了用「閱讀」表情來測謊。 他在研究中發現,大多數人非常容易被誤導欺騙,他們不去認真觀察他人的表情而只聽別人怎麼說,其實很多時候對方說的並不是心裡想的,而這很容易從表情上察覺,比如政治家公開說的話,很多時候明明是謊言,但是還是有很多人相信。
我想,這並不是聽的人愚蠢。有時候不去認真察覺對方心裡真實的念頭,是對自己有利的策略。也就是說,很多時候人是要故意騙自己。否則的話,設想一下你總是把人家內心的情緒和念頭看得一清二楚,你處理人際關係會更困難,而不是更容易。///

ㄧ些些~
在處理人際關係上或許是更困難,但是照單全收似乎也並不輕鬆啊!!!
無明、無知亦或阿
Q精神,最終假做真時真亦假~
meng

///艾克曼說,他發現賴喇嘛表達自己的感覺時非常開放,自由,一點都沒有大人物那種喜怒哀樂不形於色的自控,這一點讓他深深感動。
這並不是說達賴喇嘛就不會感覺悲哀,痛苦和其他的感情,相反的,達賴喇嘛對任何人的受苦都有很明顯的反應,他對他人痛苦的傷心同情在臉上表現得十分 清楚。 但是艾克曼注意到,達賴喇嘛能夠迅速從壓抑的情緒中擺脫,迅速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採取正面的反應。 ///

一些些~
正面?我更願意說是「智慧」的反應。
meng

///達賴喇嘛表達情緒開放而自由,不抑制自己的情緒表達,臉部肌肉用得比別人更多。一般人都會自覺地控制自己的臉部表情,而達賴喇嘛很少這樣自我控制,他就像一個特別快樂,陽光的孩子,從不為自己的情緒表達感到尷尬。這是由於他心地明朗。東方文化相信「心」和「相」有關連,相貌說明內心,有「修心改相」的說法。
達賴喇嘛是畢生修行的佛教高僧,他習慣於正面看待一切。
情緒的正面功能和破壞性情緒,艾克曼由於研究情緒的臉部表達,收集了各種表情,也對人類情緒的延解。 他解釋說,情緒在人類生存中具有至關緊要的作用,它決定了人在生活中關鍵時刻的第一反應。 在以往的進化中,人類的情緒為了解決特定生存問題而演化,比如在某些情景下,人必須快速解決問題或者對複雜情勢及時作出反應,而此時單靠理性思維太緩慢低效,需要瞬間激發某種情緒,好比「急中生智」。
恐懼和憤怒等情緒可以被視為大腦發出指令的方式,要讓我們高度集中注意力,身體做好行動的準備。 各種主要情緒在大腦中各有神經電路,有明顯的生物學特徵,從而產生各自的認知,心理和臉部表達方式。 從進化論觀點可以解釋情緒的個體差異,包括情緒反應的速一度和強度,控制情緒反應的能力和恢復情緒所需要的時間。 人類沒有情緒就無法在大自然中生存,但是情緒有時候會讓人做出「有害」的行動。 這就是要研究「破壞性情緒」的原因。

參加對話的西方科學家想知道,佛教和當代西方心理學對情緒的定義有何重大差異,特別是,佛教是否也像進化論一樣,認識到心理學上的「負面情緒」在進化中的「正面功能」?
人們在生活中陷入負面情緒是不是因為這些情緒也有正面功能?
是否存在精神健康意義上的情緒平衡?
人們在更了解了情緒的機制後,是否能夠更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知道怎樣把破壞性情緒控制在最低點。///

一些些~
所謂「負能量」,確實是個極有趣的課題,譬如「憤怒能否是一種出於慈悲心的美德?」
所有的一切事物都是一種能量,正能量、負能量,真簡單。
宇宙間,正能量+負能量=
0
在當下社會環境中的正能量” = 回避掉了所有困惑、迷茫和矛盾,回避掉了所謂的負能量。
我認為無論是正能量或負能量都是生命的必然與必需的能量。
重要的是借由內心的休養來調理這些能量的平衡,是物來則應的智慧,而不是直接而粗暴的回避掉。
再如///達賴喇嘛能夠迅速從壓抑的情緒中擺脫,迅速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採取正面的反應。///
就此我更願意說是智慧的反應。
在智慧與淨心中境隨心轉
meng
⋯⋯⋯⋯⋯⋯⋯⋯⋯⋯⋯⋯⋯⋯⋯⋯⋯⋯⋯⋯⋯⋯⋯⋯⋯⋯⋯⋯⋯⋯⋯⋯⋯⋯⋯⋯


維摩詰所說經筆記

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維摩詰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患,我應離之。云何為離?離我我所。」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這段經文,看來非常難懂,其實如已懂得《金剛經》講的「降伏其心」,即與此經的「調伏其心」相同。調伏煩惱心、對治煩惱心,就是降伏眾生的心病。
維摩詰菩薩說,菩薩所害的病與眾生所害的病是相同的,都是從過去世的妄想顛倒而生種種煩惱疾病,這種病並無實法,可惜眾生無知,於虛妄的五蘊法,起顛倒想,
「妄想顛倒」「常樂我淨」
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把無我當成「我」,以不淨當成「淨」
因此產生種種的煩惱,造成有我的諸病。

若知四大無主,四大所成的肉體生命亦無有我,執著有我,便有病,不生我想及眾生想,病本即除。這就是佛法,而此佛法既無我想及眾生想,起作用時,不言我起作用,作用寂滅時,也不言我寂滅了。如果執著佛法而起法想,也是顛倒,也生大患,唯有離我及離我所,疾病即除。

不要把不淨的四大之身當成是清淨的實法;不要把四大假合的身體當成真實的「我」;不要把身體的享受當成永久的快樂;不要誤認身體永遠不死;也不要誤以為有一個永續的靈魂,否則就在此四種顛倒妄想之中而有種種煩惱,那能不病!
「有病,不要把它當成病,那就無病了。」///

一些些~
這段話我非常同意,譬如我自小與「身體健康」就無緣,多數人認為先養好身體再說~
所謂的養好身體,實在玄得很~
我想於我而言這個臭皮囊只要堪用便行,堪用在我去做我想做的事。
還是這句話「心態決定自己的思維,思維影響行動,行動成了人生的究竟。」
人生在於力行,身體這回事,應作如是觀。
⋯⋯⋯⋯⋯⋯⋯⋯⋯⋯⋯⋯⋯⋯⋯⋯⋯⋯⋯⋯⋯⋯⋯⋯⋯⋯⋯⋯⋯⋯⋯⋯⋯⋯⋯⋯


仙吏紫薇郎,奇花共玩芳。
攢星排綠蒂,照眼發紅光。
暗妒翻階藥,遙連直署香。
游枝蜂繞易,礙刺鳥銜妨。
露濕凝衣粉,風吹散蕊黃。
蒙蘢珠樹合,煥爛錦屏張。
留客勝看竹,思人比愛棠。
如傳採蘋詠,遠思滿瀟湘。
~和李員外與捨人詠玫瑰花寄徐侍郎。司空曙

把書堪過日之露濕凝衣粉 風吹散蕊黃
把書堪過日之露濕凝衣粉 風吹散蕊黃

把書堪過日之露濕凝衣粉 風吹散蕊黃
把書堪過日之露濕凝衣粉 風吹散蕊黃
把書堪過日之露濕凝衣粉 風吹散蕊黃 ~ 野玫瑰


把書堪過日之露濕凝衣粉 風吹散蕊黃 ~ 野玫瑰

黑麥手工伴麵
 

黑麥手工伴麵



月從山陵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