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5月20日

隨行隨筆220把書堪過日之昨夜星辰昨夜風~ 坐困愁城第57日



隨筆二三事
夜裡在這無光害的弦月下星辰燦爛,美的挪不開眼~
今晨忽然想起李義山的「昨夜星辰昨夜風~」
這封城禁足的日子,有書,有音樂,有山,有蒼茫雲海,有如億萬顆鈴鐺聲響的滿天星~
於我實在好~😊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無題。李商隱

⋯⋯⋯⋯⋯⋯⋯⋯⋯⋯⋯⋯⋯⋯⋯⋯⋯⋯⋯⋯⋯⋯⋯⋯⋯⋯⋯⋯⋯⋯⋯⋯⋯⋯⋯⋯


我讀「智慧之海。達賴喇嘛與當代科學家的對話」

南印度三大寺
///
藏傳佛教格魯派的拉薩三大寺,即哲蚌寺,色拉寺和甘丹寺,在藏傳佛教和西藏歷史上有重要地位,三大寺不僅規模龐大,都有數千僧人。最盛時超過萬人,而且所藏佛教經典豐富,對學僧的教學嚴格,在歷史上對西藏政治的影響更深遠1959年後,三大寺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格魯派祖庭甘丹寺淪為一片廢墟。 更重要的是,三大寺的眾多高僧大德都流亡境外。 就在藏傳佛教數千寺院慘遭破壞時,流亡藏人僧俗民眾在印度次大陸的定居點建起了寺院學校和醫院,以保住藏文化的一絲命脈。 佛教是發源於印度的宗教,很多特質來自於古印度的各種信仰。漫長的歷史中,各種宗教傳入印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或者說在某些方面同化,但都能保持基本面貌,比方說流落到印度的猶太人,雖然外表、服裝等等都跟印度人一樣,但他們依然保留了猶太會堂。因此,在當代印度社會,接受佛教寺院和僧侶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一九六年之後,印度的流亡藏人主要生活在幾十個定居點,多數分佈在北方接近喜馬拉雅山的地方。南印度的卡納塔卡邦(Karnataka)響應總理尼赫魯的請求,捐出了大約十平方公里的一塊地方供藏 人居住,在此地建立起流亡藏人面積最大的農業定居點,即帕拉庫毗西藏難民定居點。印度南方的熱帶氣候,和藏人習慣生活的北方高海拔氣候相差極大,藏人來此 時,這裡是一片原始叢林。流亡藏人艱難奮鬥了數年,才漸漸建成可以長期生活的農業區,並且在塊土地重建了色拉寺。重建的哲蚌寺和甘丹寺位於卡納塔卡邦的孟古德西藏難民定居點,這個定居點面積約十二平方公里,因而形成了「印度三大寺」 這三大寺就是拉薩三大寺的另一個「變體」。 印度三大寺的管理體制基本上延續了拉薩三大寺的祖制,當然,根據流亡的實際情況,以及達賴喇嘛尊者對夫來西藏政治和社會改革的構想,也做出了相應的改變。 比方説,印度三大寺已經不再具備一九五九年前拉薩三大寺的政治力量。 事實上,幾乎西藏境內所有重要的寺院,都在境外流亡藏人社區建立了相應的同名寺院,比如班禪喇嘛的駐錫寺扎什倫布寺,也在南印度建立了相應的寺院。 藏傳佛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宗教組織,寺院體系有完備的層次結構,僧團有完整而嚴謹的傳承體制,所以同名寺院在僧侶們看來,仍一然是同一個完整的體系。 藏傳佛教在精神和組織上並沒有被打垮。 藏傳佛教的大寺院和華人的廟宇有一個很大的不同,藏地寺院是多功能的文化機構,特別是教育機構。在舊時代,藏地雖然沒有現代公共教育的學校,但是不等於沒有文化教育,相反的,藏民族非常重視文化的傳承,而教育的職能就在寺院裡進行。 這就是大寺院有眾多僧侶的原因,這些僧侶大多是正在學經的學僧。 三大寺就是藏地最高等的三個學府,三大寺的僧侶就相當於現在大學裡的大學生、研究生。

也就是說,第二十六屆對話是選擇在西藏的最高學府舉行這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現在達賴喇嘛和心與生命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有了更大的自信,也看到了對話可以更廣泛促進藏人的科學教育,促進藏傳佛教在現代社會環境下的改革。 達賴喇嘛和他的科學家朋友們看到了這一點,因此希望共同努力來幫助藏人學科學,幫助佛教改革,或者說更新。///

一些些~
確實是非常需要,只是依我近一年來的解觸與了解,真是路迢迢其修遠兮~


///所以,這次在哲蚌寺的科學對話,是藏民族歷史上的一個公共事件。 可以說是達賴喇嘛半個世紀來對藏民族社會推動改革大局中的重要一步。
這個改革大局的要旨是什麼? 這個改革大局就是慎重地團結藏人,引領藏人走向現代化社會,即政治走向民主化,社會生活向世俗化更新,教育要汲取當代科學新知,宗教上要發揚那蘭陀的理性傳統 ,即政治民主化,社會世俗化,教育科學化,宗教理性化。
這次選擇在哲蚌寺舉行和科學家的對話,發揮了推動教育科學化,佛教理性化的作用達賴喇嘛在公開講話中經常推崇古印度佛教那蘭陀學院的傳統,一種理性的傳統。 他也常說,藏傳佛教是那蘭陀傳統的繼承者。那蘭陀就是古印度佛教類似於現在的哲蚌寺的寺院大學。

古印度佛教那蘭陀學院
在佛教史上,那蘭陀寺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對藏傳佛教更有特殊的意義?
那蘭陀在印度的比哈爾邦,那蘭陀寺是古代印度佛教著名的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極盛時有上萬僧人、九百萬卷藏書。那蘭陀寺的高峰期正值中土的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義淨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慧立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對那蘭陀寺都有說明和描述,玄奘、義淨在此學經多年,當時學佛的唐代中土僧人還有慧業,靈運,玄照,道希,道生,大乘燈,道琳,智弘,無行等法師。 那蘭陀寺那時每天都有一百多個講壇,學習的課程有大乘佛典、天文學、數學,醫學等。
八世紀時,那蘭陀寺成為金剛乘的學術中心和重要道場。

後來是什麼原因而衰落的呢?
1193
年突厥入侵,侵占那蘭陀寺,寺院和圖書館遭受毀滅性破壞,僧人被殺,倖存的僧侶逃離四散,一些僧侶逃往西藏,那蘭陀寺淪為廢墟,漸漸埋沒在叢林裡,被世人遺忘。六百多年後,一八六一年開始,那蘭陀寺遺址被發現,經過陸續挖掘,已經發掘出八所大型學院,四所中型學院。現在的那蘭陀遺址是比哈爾邦的一個古代佛教遺址博物館,考古發掘和保護仍在進行之中。同時,那蘭陀鎮重新建起了一座佛教大學,目的是要讓那蘭陀恢復為佛教學術中心。

現代那蘭陀大學從二一四年開始招收研究生,目前只有十幾個學生。

已經發掘出來的那蘭陀寺部分遺址,其規模超出我的預料,特別是一字排開的八大學院,庭院規整,建築嚴謹,非常壯觀,令人肅然起敬。
 
達賴喇嘛經常講到那蘭陀的偉大學術傳統,推崇那蘭陀追求真理的精神,就是要用孜孜不倦的探索來了解「實相」,即「實在的本質」。
那蘭陀寺九百年前被毀壞時就流向了西藏。 藏傳佛教三大寺,不僅在形式和規模上繼承了那蘭陀寺,更以強調學術和理性而光揚那蘭陀的智慧。藏傳佛教三大寺的振興,就是復活了古印度佛教的那蘭陀寺學術傳統。 但是,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僅僅固守傳統是不夠的,必須開放,順應時代的變遷。 長期封閉和守舊,是藏傳佛教在二十世紀遭受重大法難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亞洲以大乘佛教為主的國家,除了日本,南韓,新加坡,臺灣,馬來西亞等幾個國家,和地區外,都在二十世紀與共產主義運動正面衝突,經歷了巨大的法難。 但是,歷史也給後人提出一些問題:
為什麼佛教在這些國家傳播了上千年,但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卻無法阻擋以「階級鬥爭」為理論基礎的共產主義思潮?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這是不是一個「置諸死地而重生」的改革更新時機?
現在,佛教正在浴火重生,經歷一次規模宏大的振興。但是,佛教的振興必須和改革同時進行,特別是佛教僧團的現代教育。偉大的那蘭陀學術傳統的復興,必須擁抱現代科學。認識到這一點很了不起,付諸實踐則更不容易。///


一些些~
雖說三大寺繼承那蘭陀「追尋再追尋,探究再探究」的精神及方法,但,遺憾的是至今我所接觸的三大寺僧侶乃至格西們的身上,確實極少見到這樣的特質,無論是慣性思維或是心態使然,他們似乎並不在意,或則不感興趣~
世人一旦認定了某事,就難以再更改自己的想法,人們只願看見他們所認定的事物,而不願往其他方向思考。
這恢復那蘭陀傳統即便是在三大寺也是路迢迢其修遠兮~

⋯⋯⋯⋯⋯⋯⋯⋯⋯⋯⋯⋯⋯⋯⋯⋯⋯⋯⋯⋯⋯⋯⋯⋯⋯⋯⋯⋯⋯⋯⋯⋯⋯⋯⋯⋯


維摩詰所說經筆記

「不斷婬怒癡,亦不與俱;不壞於身,
而隨一相;不滅癡愛,起於明脫。」
〈弟子品第三〉

這一段是談自心清淨之後的人,應該如何。「婬怒癡」就是貪欲、瞋恚,以及愚癡,不明因果與因緣,也就是不懂道理。
通常稱為三毒,是煩惱的總稱,是痛苦的原因,故也即是「我」的執著、自我的表現。
= 貪欲
= 瞋恚
= 愚癡,不明因果與不信因緣。

菩薩要在世間度眾生,必須跟眾生處在一起,不能表現出自我的清高而自外於眾生,否則大家會不敢接近他。因此,菩薩在眾生中,是表現得與眾生類同的,也有一些些貪欲、瞋恚和一些奇怪的思想,所以一般人都能認同他。但是,就因他是一位菩薩,因此雖有一些婬怒癡之習性,卻能不受役於這些習性,不為其所困擾。

「不壞於身」的「身」,指的是我們的肉身,又稱色身,又叫父母所生身。有身體就會有問題:肚子會餓,需要吃;口會渴,需要喝;吃喝之後需要上洗手間。凡夫以身為自我,有身就有煩惱,就有不淨,就不自由。
不過解脫了的佛菩薩,雖然也有身體所衍生的問題,但其內心,不會執著這個身體是我的,也不會由於這個身體而起貪、瞋、嫉妒及驕傲等煩惱。
自己的身體,所處的環境,以及環境中的所有眾生,都視為是一體,這叫作「同體大悲」。他們體驗到自己的身體並不屬於個人,是屬於一切眾生,因此應為一切眾生而奉獻,去做能做、應做的一切有益眾生的事。從相反的角度看,眾生的身體亦等於是自己的,若有一位眾生害病,就等於是自己害病這就是「隨一相」。因為自己身和眾生身,一體無二,所以眾生的身體,也等於是自己的,這叫作「不壞於身,而隨一相」。

「隨一相」有兩類:
一是「同一相」,即剛剛所說的,我的身體是大家的,大家的身體也等於是我的;
二是更高一層的,叫「異一相」。同一相是有相的,有自我的身體,也有他人的身體;而異一相就沒有特定的形相,是涵蓋一切物質現象而超越一切物質現象。
而此「一相」即《金剛經》裡所講的「無相」二,也是《金剛經》與《法華經》所說的實相。

「不滅癡愛,起於明脫」
「癡愛」是什麼?
癡是愚癡、是無明,
愛是愛欲。
生死的根本就是無明,無明本身是從愛欲,愚癡障智慧,愛欲生煩惱,其根本源自無明,而生死的苦報則從愛欲而來。我們人間因有「愛」才有「取捨」,有「取捨」才造種種業,受種種報。
有愛才取,才捨。
菩薩因心地清淨,雖然處身在愛欲的環境之中,但是能夠覺察、明白,愛欲乃眾「苦因」,即不受癡人愛所惑,故常能夠清淨自心,自在解脫。

 
把書堪過日之昨夜星辰昨夜風
把書堪過日之昨夜星辰昨夜風
 


把書堪過日之昨夜星辰昨夜風


水蜜桃🍑鬆餅🥞+咖啡☕️+檸檬🍋
水蜜桃🍑鬆餅🥞
 
韭菜豆腐煎餅+蔬菜蘑菇粥+紅茶菌甜茶
韭菜豆腐煎餅
韭菜豆腐煎餅
蔬菜蘑菇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