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5月4日

隨行隨筆204把書堪過日之論「不同理念的溝通可行否?」坐困愁城第41日



隨筆二三事

論「不同理念的溝通可行否?」「異質同構可行否?」



這幾天有兩位朋友和我談到「溝通」問題


友人甲在社交群裡從「非理作義」延伸至「霸凌」與否~


友人乙傳了宗薩仁波切的一段話語給我「當我們思考的時候,是困惑。 當我們開口的時候,是矛盾。 因此,世界上不存在溝通這件事,只存在成功的誤解不成功的誤解。」



記得蔡明亮,蔡導在「郊遊」一書中說:「所有不同理念的溝通都是一種徒勞,因為大家只想說服對方,到最後誰也說服不了誰。」



但我認為這是華人世界普遍的現象,至少在歐洲時我並沒有被所謂溝通這件事困擾太多;我認為其根本原因在於「尊重」,因為歐洲人基本尊重不同意見、各種分歧,可以不接受、不認同但是「尊重」,就如巴黎地下鐵呈現於世人的面貌。
不接受、不認同不等於是錯;
接受、認同也不等於是對。
那是個包容「異質同構」的社會形態。



然而華人世界是主張「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的「同質同構」、「非一即二」的絕對真理說、單一價值說,這個「異」是不被容許,必須徹底拔除的,也因此形就「共犯結構」、「集體霸凌」的社會形態。華人世界那非一即二的標準答案,已經將一切不同理念的溝通之路給封死了。



當然無論是「共犯結構」還是「集體霸凌」這還涉及到所謂的「狂熱」、「集體」,人們借狂熱、集體之名,好行不負責任非理性的發洩之實(各種無處可去的忿忿),人們以此發洩後得到某些情緒舒緩。



我個人認為無論是不同理念的溝通或異質同構皆是可行的,只是必需有些先決條件。
這個先決條件便是以「尊重、謙卑的態度為基石」
見達賴喇嘛和西方科學家們從上個世紀末1973年始持續交流和對話到本世紀的現在就是實證了。


佛學與科學的對話,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典範,這兩者存在著多大的背論與分歧啊!若無尊重、謙卑的態度為基石如何進行。

對話者的謙卑態度決定了一切。



無論是達賴喇嘛,還是與會的科學家們都是非常謙卑的,他們皆是能克服對自我的固執,自戀,自憐,自卑,自尊,自大,自以為是 ,自我中心等情緒的智者,真正的智慧如海啊!。



所謂「對話」本就是都提倡不同觀點的互相切磋,沒有什麼觀點不可以受質疑,也沒有什麼是絕對正確的。 每個人該關心的是,在別人不同於自己的觀點中,是否有可取之處,是否可以補充或糾正自己的既有認知。
對話也好,溝通也好,不僅是因為彼此之間有契合之處,也是因為彼此之間存在深刻的不同。



所以我認為溝通或對話的問題從來不在分歧,不在異文化,不在思想悖論;而是在尊重,在謙卑,在於是否願意知道,願意瞭解,願意學習,願意探索更多未知~
認識到未知多於已知而自然產生的謙卑與對世間萬物的尊重。




⋯⋯⋯⋯⋯⋯⋯⋯⋯⋯⋯⋯⋯⋯⋯⋯⋯⋯⋯⋯⋯⋯⋯⋯⋯⋯⋯⋯⋯⋯⋯⋯⋯⋯⋯⋯





我讀「智慧之海。達賴喇嘛與當代科學家的對話」



東西方心智科學比較



///麻州醫學中心在心智與身體的關係上,主張用冥想修行來放鬆身心,釋放壓力,達到治療的目的。因而引發美國社會對「心身聯繫」(Mind-body connection)問題的廣泛討論。 現在,無論在醫學界還是美國社會,情緒對健康產生影響可以說已經是共識,透過冥想,打坐,瑜伽等方式來放鬆身心,減少壓力已經普遍用於心理輔導。

人的心智會影響人的身體,這一點大概不會有人提出異議,因為每個人從自身體驗中,多多少少都體會過:心情愉快則身體感覺舒適,心情惡劣則易導致身體不適。 問題是,心智對身體的影響,是怎樣造成的? 也就是說,這種影響的機制是什麼?



以藏傳佛教的喇嘛們修練的「拙火瑜伽」來討論


「拙火瑜伽」是源於印度的一種瑜伽修行,隨佛教傳入藏地後,成為寺院喇嘛的一種傳統修行。拙火瑜伽的基本思想是認為人體內有一種潛在的能量,平常處於潛伏狀態,可以透過修行喚醒。這種修練的關鍵是調動人的心智,用打坐冥想的意念來影響人體,有點類似中國的氣功,但是它在藏傳佛教中更為系統化,是佛教修行的一部分,有嚴格的師承,一般人是不 知道的。



Magic and Mystery in Tibet一書中: 「新學僧們赤身盤腿坐在地上。 把床單在冰水裡浸濕,然後圍在每個人身上,他們必須用體熱把床單烘乾。 乾了的床單立刻又放到冰水中浸濕,再拿來圍在身上烘乾。 如此反覆一直做到天亮,誰烘乾的床單數最多,誰就是比賽的冠軍。除了烘乾床單之外,還有其他各種不同的測驗,用來鑑定新僧侶發熱的功力。其中之一 是坐在雪地裡,由他身底下融雪的數量,以及身體四周有多大範圍的雪融化,來衡量他的能力。」



低溫下讓人體發熱,一般人知道的方式是活動身體。而這些喇嘛在練拙火瑜伽時是靜坐不動的,他們調動的是他們的意念,即用心智來影響身體。



在修練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什麼變化?



那麼就得找修練拙火瑜伽的僧人來研究,這可不容易。 藏傳佛教修行必須嚴格遵循師承傳統:你只能跟從你的上師學習,在上師的指導和監督下修練,學成之後,你也只能傳授修行方法給你的學生。也就是說,藏傳佛教的修練方法是不外傳的。這個保持正統的規矩,其哲理是謙卑;反過來說,違背規矩,向外人炫耀你的修練功夫,就是狂妄,違背了佛教的基本教義。


但尊者說:「我們的文化正在經歷很多變化。」他想了想,最後說:「也許這個研究 值得做。」於是尊者經過慎重思考,決定打破藏傳佛教密宗的傳統禁忌,允許西方科學家來考察西藏喇嘛的冥想修行。


達賴喇嘛後來在他的著作中解釋過。 他認為,藏傳佛教的隱秘禁忌雖然有理由,但是過份的保密和封閉,不利於佛教本身的完善提升和佛法弘揚。西藏所遭遇的很多艱難,都可以追溯到自身的過份封閉 。他認識到任何事物都在變化,佛教也一樣。佛教需要改革,就像宗喀巴當年的宗教改革創建了格魯派一樣。而且,讓西方科學研究佛教的修行,或許可以吸收西方科學和西方文明的一些成果,促使佛教修行更為完善、有效。再者一定程度的開放,也可以讓寺院之外的大眾獲得修行的益處。有益大眾認識佛陀的教誨,佛教本來就提倡我們的言行要有益於一切有情眾生。所以達賴喇嘛說,如果佛陀在此,想必也會同意。



據科學家的研究一般練靜坐冥想的人,打坐時氧氣消耗量減少百分之十六到十七;而有一位拙火瑜伽功夫高深的喇嘛,修練時氧氣消耗量減少了百分之六十四,呼吸次數由正常的每分鐘十四次減少到五到六次。有些印度瑜伽修練者可以活埋在地下一段時間,因為他們能把能量代謝降低到從泥土中吸收微量氧氣就足夠雜生的程度。而這一切只是透過意念來達到,是心智的作用。對於修練拙火瑜伽的喇嘛在低溫狀態下出現的身體反應的解釋是,人體在遇到低溫時的一般反應,如何保存熱量,減少熱量散發,和如何產生熱量,保持身體關鍵器官如心臟,大腦等的恆溫,以及皮膚溫度下降。而修練拙火瑜伽者卻能夠透過意念來提高皮膚溫度,同時大幅度降低新陳代謝。



放鬆反應及臨床功用



透過心智可導致身心放鬆,這被越來越多的醫師用於治療緊張過度、心律不齊、長期疼痛、失眠、因癌症與愛滋病治療產生的副一作用,以及焦盧,仇恨與沮喪等心理症狀,甚至不孕症。



心智到底怎麼發揮作用,這種作用機制,過程還不清楚。此外,它和其他心身現像是什麼關係,比如和催眠術是什麼關係,也是令人感興趣的話題。拙火瑜伽和其他靜坐冥想練功都顯示,在心智和身體之間,有一個可以貫通的通道。儘管現代科學對這個通道還有很多未知之處,但是練功者顯示,適當的靜坐就可以使得心智穿過這個通道。一旦穿過通道,達到了一定的狀態,練功者不僅會有更平靜,更宏大包容的心態,而且可以只用意念就把生理反應帶往不同方向。拙火瑜伽在低溫下讓身體發熱就是其中之一。以西方「放鬆反應」醫學,就在研究怎樣利用病人的心智訓練,在心智穿過通道後,比如「觀想」體內白血球攻擊癌細胞,來調動人體自身的免疫能力,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



佛教的心智觀



藏傳佛教在利用心智影響身體的「功法」方面很精深,也很神秘,拙火瑜伽只是其中之一有其他功法。由於密宗秘不外傳的傳統,其中到底有多少方法可被研究開發,脫離宗教框架,用來利益大眾,至今還不清楚。 但是,就以測量的拙火瑜伽喇嘛為例,藏傳佛教的修練方法為現代科學研究提供了考察的對象。 僧侶們在寺院裡已經修練了千百年,如果無效也無益,不可能持續到現在。而且,藏傳佛教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對這些功法自有解釋。這種解釋主要是對「心智之本質」的解釋。



心智mind是什麼?



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事實上現代科學,包括醫學和心理學,都無法徹底回答這個問題。作為古印度文明長於「內觀」自身內在精神世界這一傳統的繼承者,藏傳佛教 對心智的本質有自己獨到的分析和理解。


達賴喇嘛介紹了佛教中大乘和上座部佛法的基本教義和修習,由此指出,佛教是一套知識體系,這套體係是以對「實在本質」理解為基礎,即佛教所說的「實相」。 缺乏對「實相」的理解,就談不上真正的佛法修行。 佛學的另一個基本觀念是「因緣」,即所有事物都不是自身獨立存在的,而是依賴原因和條件」而產生。 達賴喇嘛告訴與會者,在佛教典籍中,無論是佛經還是密宗經典,都有關於心智及其本質的廣泛討論。 這種討論有的是出於思辨,有的是出於觀察。思考和理解心智,是學佛的人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必然途徑。也就是說,修持密宗的人必須理解心智的本質。如果不去理解心智的本質,不去理解心智和外在世界的關係,就不能好好修持密宗。 所以,密宗典籍對心智與意識進行分析,將心智和意識分成各個細微層次,對意識的各個層面有細緻的描述,講解了心智的細微層面和生理狀態的關聯,也講解了瑜伽靜坐修行怎樣利用生理原動力來影響修行者的種種意識狀態。達賴喇嘛還講解了一些密宗的觀點:密宗認為心智的根本性質是潔淨的,這種純淨的本質稱為「明光dlear light。各種使人痛苦的情緒,如慾望、仇恨、妒嫉等等,都是條件的產物,佛教稱之為「緣」,那不是心智本身的性質。 當心智的明光被各種「條件」遮蔽或抑制時,就產生痛苦的情緒,佛教稱為墮入苦境。但是,運用適當的靜坐冥想和修習,人可以超脫苦境,體驗心智的明光性質,走上解脫和根本開悟之道。



佛教認為,修行就是用各種方法來達到明光的終極潔淨狀態,使得心智的本質完全顯示出潛在的能力,即所謂開悟。尊者也引用了科學家的說法,指出佛教典籍裡提到身體內有特殊的能量集中點,可能和神經生物學家所說的人體免疫系統有關。這些能量集中點受各種情緒的影響,然後再影響到人體的其他生理反應。由於身體中存在這些特別的能量集中點,使得心身之間有密切聯繫,所以修練瑜伽或者靜坐冥想來訓練心智,對健康有明顯的功效。



實相與空性



尊者說,佛教哲學家考察實體的根本性質後得出的結論是,事物缺少本有的存在,即缺少自我定義,自我證明的特性。如果我們對事物做追根究柢的分析,就會發現它們並不如其表相那樣存在。事物並不像它們看起來那樣是實在、客觀、獨立的實體。事物的表相和其存在的本質之間有不相符合之處。看到這一點,能使我們.免於絕對論極端執著於實體的觀點。但是,在我們的經驗裡確實有事物存在,我們不能否認事物名義上的存在,這一點使我們免於虛無論。如果事物並不如它們看起來那般存在,且不具有客觀的實質,同時它們又確實是存在的,那麼它們的存在是怎麼回事呢?它們是以何種方式存在呢?


佛學的解釋是,它們是形式上,相對的存在。尊者解釋說,佛學認為事物不能單獨依靠自身存在,而必須依靠和他者的關係而存在,即「緣起」,然後他介紹了佛學重要的「空性」概念。 他說,「空」是「實相」的終極本質。這就是佛教「空」的概念。

佛教的「空」並不是徹底斷滅,「一無所有」,而是指出事物並無「本性」,亦無「常性」,即尊者所說的缺少自我定義,自我證明的特性,也缺少恆常不變的特性。
就此而言,事物的終極本質是「空」。



「任何事物都必須依靠他者的關係而存在」,即「諸法互為緣起」。
在佛教中,「空性」是比較難理解的概念,也是容易被誤解的概念。 但是,了解了「緣起」的意義,就不難理解「空性」,故有「緣起性空」之說。

然而,「空」的概念在量子力學和當代基本粒子物理學裡就容易理解了。 古老佛學的「空」概念和當代物理學的空間觀的契合,真是非常奇妙。

達賴喇嘛後來和物理學家詳細討論過這些概念。也指出,心智也缺乏具體化的存在,但是我們能看到心智是存在著的,你不能否定心智的存在,所以,心智的這一性質,也可稱為心智的空性。



達賴喇嘛說佛教認為,我們心理上和情緒上的問題,都是因為我們對「實相」的認知發生了錯誤,我們看到事物的表相,就以為事物是以它們顯現的樣子存在著 ,而不理解這只是事物的表相,這表相與其真正的存在不盡符合,也就是說,我們把表相當成了事物的本質,即實相。而我們又執一著於事物表相的持久不變,認為它們具有自身獨立存在的實質。 這種背離實相的認知,是我們心理一和情緒上痛苦的根源。

佛教認為,透過對「實相」的了解,洞察事物並非實有,本性為空的道理,能使心智開放,獲得心理和情緒上的快樂。///





一些些〜
我想這就如同所謂的「宏觀」與「微觀」
「宏觀」是表相,存在但不是完全的真實。
「微觀」是實相。
從「宏觀」,去尋找,尋求,探索, 探究,研究,追查,搜查等等
rechercher,並在這個過程中進行思考。由細微處觀察事物的整體,若缺乏那些枝微細末的「微觀」,那麼所謂的「宏觀」只能起到誤導作用的表象式空泛的結果論,事實上是每一個人都想根據他親眼看到的或聽說的一小段微觀樣板而作出了宏觀的判斷。

所謂事件便是一連串枝微細末看似毫不起眼的過程串聯,所謂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所謂蝴蝶效應。
meng



把書堪過日之論「不同理念的溝通可行否?」
 






把書堪過日之論「不同理念的溝通可行否?」

日日來我陽台享受的貓美人
還是蘇格蘭馬鈴薯煎餅 Scotland hash browns
這次做了點小變化,加了土司,口感頗佳😋



還是蘇格蘭馬鈴薯煎餅 Scotland hash browns
這次做了點小變化,加了土司,口感頗佳😋
照燒馬鈴薯蔬菜+蒜炒四季豆+煎蛋+白米飯
照燒馬鈴薯蔬菜+蒜炒四季豆+煎蛋+白米飯
照燒馬鈴薯蔬菜
蒜炒四季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