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城二三事
州政府發佈封城新規定
5:30am~2:00pm可外出自由活動不限購物,亦可到鄰近小鎮。
8:00am~2:00pm 購物時間(又延長2小時)
州政府發佈封城新規定
5:30am~2:00pm可外出自由活動不限購物,亦可到鄰近小鎮。
8:00am~2:00pm 購物時間(又延長2小時)
⋯⋯⋯⋯⋯⋯⋯⋯⋯⋯⋯⋯⋯⋯⋯⋯⋯⋯⋯⋯⋯⋯⋯⋯⋯⋯⋯⋯⋯⋯⋯⋯⋯⋯⋯⋯
隨筆二三事
之一.
晨時觀日出,凝目雪山上滂礡的萬丈霞光,忽然想起李太白的日出行「日出東方隈 似從地底來」,喟嘆!
之一.
晨時觀日出,凝目雪山上滂礡的萬丈霞光,忽然想起李太白的日出行「日出東方隈 似從地底來」,喟嘆!
「日出行」實是李白的一首哲理詩,古人認為四時更替是六龍所致,但李白反駁了這傳說式的說法,他認為太陽東升西落、四時更迭,不過是自然規律,所謂的「天道自然」。
這「木不」、「草不」尤其用的妙,不過是花開有時花落有時,應作如是觀。
「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這兩句更是精華,意指
順應自然規律,同自然融為一體,溟涬指自然。
這「安得與之久徘徊」用得也是妙極,生死亦是順應自然,從容淡然。
這「木不」、「草不」尤其用的妙,不過是花開有時花落有時,應作如是觀。
「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這兩句更是精華,意指
順應自然規律,同自然融為一體,溟涬指自然。
這「安得與之久徘徊」用得也是妙極,生死亦是順應自然,從容淡然。
「來也好去也好,來去都好;
生也好,死也好,生死都好;
一切隨緣由他去便好!」
生也好,死也好,生死都好;
一切隨緣由他去便好!」
「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
歷天又復入西海,六龍所捨安在哉?
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徘徊?
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沒於荒淫之波?
魯陽何德,駐景揮戈?
逆道違天,矯誣實多。
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
~日出行。李白
歷天又復入西海,六龍所捨安在哉?
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徘徊?
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沒於荒淫之波?
魯陽何德,駐景揮戈?
逆道違天,矯誣實多。
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
~日出行。李白
之二.
友人甲:我做了從你哪兒學的糌粑 pancake,我朋友說她第一次聽說。因為我們藏族人也不會做糌粑餅子,糌粑是直接拿來吃的或是做那個糊糊。
回:🤣🤣🤣
友人甲:我做了從你哪兒學的糌粑 pancake,我朋友說她第一次聽說。因為我們藏族人也不會做糌粑餅子,糌粑是直接拿來吃的或是做那個糊糊。
回:🤣🤣🤣
友人乙:呵呵呵!封鎖期間,大家都成了烹飪高手了!
回:其實我現在做的菜都特別簡單的,不花時間做複雜的膳食,也不太花時間想菜色的,都是臨時起意隨意做的,實在稱不上烹飪高手。😝
「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
回:其實我現在做的菜都特別簡單的,不花時間做複雜的膳食,也不太花時間想菜色的,都是臨時起意隨意做的,實在稱不上烹飪高手。😝
「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
⋯⋯⋯⋯⋯⋯⋯⋯⋯⋯⋯⋯⋯⋯⋯⋯⋯⋯⋯⋯⋯⋯⋯⋯⋯⋯⋯⋯⋯⋯⋯⋯⋯⋯⋯⋯
我讀「智慧之海。達賴喇嘛與當代科學家的對話」
探討意識的來龍去脈
///佛教的慈悲心建立在知識和理性基礎上
在藏傳佛教中,達賴喇嘛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徵。 他經常強調,慈悲和智慧是結合在一起的,真正的慈悲是有了知識,經過理性思考後的慈悲,同情心,同理心,利他心等,都是經得起理性和知識提問的,也就是說是從智慧,知識中發出慈悲心。慈悲和智慧缺一不可,佛教稱之為「悲智雙運」
在藏傳佛教中,達賴喇嘛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徵。 他經常強調,慈悲和智慧是結合在一起的,真正的慈悲是有了知識,經過理性思考後的慈悲,同情心,同理心,利他心等,都是經得起理性和知識提問的,也就是說是從智慧,知識中發出慈悲心。慈悲和智慧缺一不可,佛教稱之為「悲智雙運」
無論是身為佛教高僧還是藏民族的領袖,達賴喇嘛為什麼和其他僧俗領袖都不一樣,要付出那麼多時間和心力與西方科學家對話? 是什麼促使達賴喇嘛長年持續和當代科學家交流?
簡單的回答是「好奇心」。
好奇心看起來很單純,普遍,人們看到新奇的東西或多或少都會有好奇心,然而持久的,對於世間萬物抱持追根究柢態度的好奇心,卻不容易,也不常見。
我們對於一世界的眾多疑問多數時候無法立即得到解答,追問再三也仍然是疑問,久而久之好奇心就會消退,疑問還有,卻不再追問。
對於科學研究者來說,持久的好奇心是最寶貴的動力。///
ㄧ些些~
確實是如此~
對於我個人來說也是如此,我亦是個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並有著刨根究底的性格,許多疑問在當下都是不容易找到答案或因由的,然而我是個即便當下沒答案,卻是會將疑問牢記在心,並在往後的讀行中不斷的追尋,這同樣是個容易被評價為「想太多」或「胡思亂想」或「吃飽撐著」的性格;尤其當好奇心與疑問與利益無關,或背離華人世界的普世價值時,更是被直接貼上「外星人」的標簽。
笑 ~meng
確實是如此~
對於我個人來說也是如此,我亦是個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並有著刨根究底的性格,許多疑問在當下都是不容易找到答案或因由的,然而我是個即便當下沒答案,卻是會將疑問牢記在心,並在往後的讀行中不斷的追尋,這同樣是個容易被評價為「想太多」或「胡思亂想」或「吃飽撐著」的性格;尤其當好奇心與疑問與利益無關,或背離華人世界的普世價值時,更是被直接貼上「外星人」的標簽。
笑 ~meng
///達賴喇嘛天生有強烈好奇心,特別是對新鮮的事物,他有想要親自嘗試,探個究意的衝動。在和科學家對話時,他的好奇心使他對任何
不懂的事情都想提問。他的好奇心也是科學家們樂意跟他交流的重要原因。在現代科學領域,科學家是他的老師,老師都喜歡好奇心強烈的學生。
除了好奇心以外,大概跟達賴喇嘛的佛學修養有關吧。
達賴喇嘛說過很多次,佛教和其他宗教不一樣,沒有創世主,不認為人有靈魂,沒有天堂的觀念,佛教強調的是對「實在的本質」的了解,即對「實相」的認識,強調透過觀察和邏輯推理來認識「實相」。 佛學知識體系及其認識方法,也是古代的一種科學。而且,佛學作為一種知識體系,並不因為現在有了西方科技就徹底過時,失去價值了。 相反一的,佛學和西方科學一樣,也可以發生「科學革命」,也可能出現「典範轉換」。
也就是說,達賴喇嘛和現代科學家對話,進行科學探討,是在佛學的本意之中,並未越出佛教的範圍。達賴喇嘛對待現代科學的態度,不是「上帝的歸上帝 ,凱撒的歸凱撒」,因為佛學裡本來就沒有上帝,佛陀的教導是要透過實踐和邏輯來認識實相,這本來就是一種科學探索的態度,和當代科學是一致的。 有些不了解情況的人認為,宗教不應該涉足科學研究,提出「宗教的歸宗教,科學的歸科學」,其實是對達賴喇嘛與科學家對話的誤解。 問題在於佛學和西方科學是兩種不同的「典範」,彼此的交流和理解不易。 達賴喇嘛和科學家的對話,不僅雙方有這樣做的熱情和願望,還要講究方式。心智與生命研究所平臺幫助極大。 他們以數位在科研專業上有成就有威望的世界級科學家為主,每次對話有幾位主要科學家參與,對話內容有一定的連續性,又邀請不同的新的科學家參與。除了科學家,每次還會有哲學家等學者參與,因此每次都有新的內容和不同的思路、風格。
美國佛教的特色
佛教傳入美國,逐漸形成「美國佛教」這樣一個當代佛教流派之後,走的就是「入世」而非「出世」的道路,一直積極參與人權、民權、環保、動物保護等等社會議題。///
佛教傳入美國,逐漸形成「美國佛教」這樣一個當代佛教流派之後,走的就是「入世」而非「出世」的道路,一直積極參與人權、民權、環保、動物保護等等社會議題。///
ㄧ些些~
就這方面來看,「美國佛教」更符合佛教的入世利他教義。相形之下亞洲佛教還是過於看重自身的修行或只存於小群體內的利他 ~meng
就這方面來看,「美國佛教」更符合佛教的入世利他教義。相形之下亞洲佛教還是過於看重自身的修行或只存於小群體內的利他 ~meng
///Self: 「自我」
因為人有了意識,才有「我」的觀念,而睡眠,夢和死亡,都是意識處於一種特殊狀態的時候。 你睡著而不做夢時,就沒有意識了,意識消失了,你的「自我」也消失了。 你做夢時,似乎是一另外一個「自我」在活動。 可見睡眠,夢和死亡,都是在設法追尋「自我」,也就是探討意識。 而人類對「自我」的思考由來已久。
因為人有了意識,才有「我」的觀念,而睡眠,夢和死亡,都是意識處於一種特殊狀態的時候。 你睡著而不做夢時,就沒有意識了,意識消失了,你的「自我」也消失了。 你做夢時,似乎是一另外一個「自我」在活動。 可見睡眠,夢和死亡,都是在設法追尋「自我」,也就是探討意識。 而人類對「自我」的思考由來已久。
西方文明對「自我」的追尋,從柏拉圖到奧古斯丁,一直到基督教文明在「自我」中發現了上帝。
「睡眠中的大腦」
「自我」概念對於研究睡眠非常重要,因為對睡眠的研究一不可避免地要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睡眠的時候,人的「自我」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自我」概念對於研究睡眠非常重要,因為對睡眠的研究一不可避免地要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睡眠的時候,人的「自我」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熟睡無夢時,你醒來發現在熟睡的時間裡,「我」消失了,無知無覺。 而在夢中,我卻可能是另外一個「自我」,和白天清醒時的「自我」有所不同,甚至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在夢中的「自我」是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身分、甚至不同的性別。
相信我們都曾體驗過:夢中的「自己」跟現實中的「自己」完全不同,可是卻 「知道」那個不同的人是「自己」。
現代大腦神經科學糾正了歷史上人們對睡眠的誤解,發現睡眠不是消極、靜止不動的。 在神經科學的一系列發現中,最重要的是一九五七年,一組美國科學家發現睡眠時的快速動眼期(REM,Rapid Eye Movement)。 這一發現開啟了對睡眠時的大腦神經進行觀察分析的研究方向。
人為什麼需要睡覺?
也就是說,人到底為什麼需要睡眠?
以往認為睡眠是為了恢復精力,消除疲勞。乍看似乎不錯,可是科學家沒有發現睡眠到底消除了什麼,到底怎麼恢復體力和腦力。 科學觀察發現,睡眠不是大腦靜止的過程,而一是積極活動的過程。 事實上,睡眠時人體消耗了很多能量,REM睡眠時,大腦耗氧量比清醒時還要高。 所以,睡眠不是單純的讓人體像機器一樣冷卻下來。 正因為REM睡眠過程中,大腦處於活躍的狀態,所以我們透過睡眠消除疲勞、恢復精力的機制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REM睡眠本質上是一種認知活動。 在REM睡眠時,實際上大腦可以展開想像力活動,設想種種不同場景和劇情,學習新的可能性,那是在一個可創新的空間中。 他認為做夢提供了讓大腦想像、遐想和變換思維的空間,是一種可以讓你在新的可能性中排練的方式。 不一同睡眠狀態,睡眠階段的腦波圖說明這個觀點。 對於睡眠和夢,大腦神經科學有一些重要的發現,但是產生了更多的疑問。科學家想知道,佛教對於睡眠,特別是夢的發現和觀點。
佛教對夢的認識
西方科學研究睡眠和夢,是把睡眠和夢當作一種「客觀」的東西來觀察,科學家作為研究者並未睡眠或做夢,而是被研究者在睡眠和做夢。 因此,對睡眠和夢的第一人稱的描述和體會,是主觀性的,不符合現代科學的「客觀性」規範。 而佛教對睡眠和夢的認識,和佛教的修行分不開,也就是「第一人稱」描述。
西方科學研究睡眠和夢,是把睡眠和夢當作一種「客觀」的東西來觀察,科學家作為研究者並未睡眠或做夢,而是被研究者在睡眠和做夢。 因此,對睡眠和夢的第一人稱的描述和體會,是主觀性的,不符合現代科學的「客觀性」規範。 而佛教對睡眠和夢的認識,和佛教的修行分不開,也就是「第一人稱」描述。
科學家認為,東方佛學和西方科學的對話對他的神經科學研究非常有益,為此,他認為神經科學應該修正科學的「客觀性」教條,引入第一人稱的描述,也 就是說,把東方佛學中以第一人稱形式表達的知識引入神經科學的研究。
藏傳佛教對夢的研究已經有上千年歷史,其中有個重要的傳統,即源自於十一世紀的印度那洛瑜伽(The Six Yogas of Naropa)。這個傳統引入西藏後,演變為「六法瑜伽」,即拙火,幻身,光明,遷識,夢觀和中陰。噶舉派和格魯派的「六法瑜伽」略微不同,但都有夢觀瑜伽。
夢觀瑜伽就專門涉及夢,透過控制夢境來修練。 經過理論和修行實踐的淬煉,夢觀瑜伽成為一整套知識和精細的修行藝術。
達賴喇嘛說,古代佛學認為夢和不同層次的意識,即粗意識和精微意識有關。 心智和體內的特殊能量可以創造出一種特定的夢的狀態。修夢觀瑜伽時,首先要在夢中認識到自己是在夢中,然後經過長久修練,你能做到控制夢的內容,可以隨心所欲做你想做的夢,最後可以使你夢中的人體和
你物理的人體分離。這是一種修行技術,就像靜坐冥想一樣,調動你精微的意識和體內能量。這種修行技術可以學,可以透過練習提升,但是有些人天生就具有這種能力。
這個討論似乎顯示,西方科學家確定的睡眠的不同模式,漸進的階段和達到REM睡眠,和佛教金剛乘所講述的睡眠四個層次,最後達到「
明光」階段,有著令人驚奇的類似。 不同的是,西方神經科學是單純把睡眠當作「客觀」的對象觀察,認為睡眠的不同模式是睡眠者自己不了解的,睡著的人是被動的;而佛教把睡眠看成是
一種修練,是主動的,是有目的的要獲得「明光」。
佛教大師們的說法可能有所矛盾,但是卻不能簡單地說誰對誰錯,要看你從中學到了什麼。每一個說法都只是一種「虛相」,卻是從某一面來表達「實相」。
這相當於西方科學家現在的共識:任何科學命題都只是科學家們的一個協定。
達賴喇嘛還提醒科學家注意,佛教很重視冥想修行。 佛教認為,睡眠就像食物營養一樣,能滋養人體;鞥;而另一種滋養人體的方式是「三摩地」(samadhi),即冥想修行。
睡眠和夢的討論與死亡有什麼關係呢?
對於佛教來說,它們都是意識的精微層次,即達到「明光」的意識層次。 睡眠的某種狀態,冥「想修行達到的狀態,夢觀瑜伽的修練,以及修行人的瀕死狀態,都是「明光」的精微意識狀態。 東方佛學的死亡觀完全不同於西方科學的死亡概念。
對於佛教來說,它們都是意識的精微層次,即達到「明光」的意識層次。 睡眠的某種狀態,冥「想修行達到的狀態,夢觀瑜伽的修練,以及修行人的瀕死狀態,都是「明光」的精微意識狀態。 東方佛學的死亡觀完全不同於西方科學的死亡概念。
對於佛學來說,死亡只是一種深層次的精微意識的轉移,肉體會死亡,精微意識並沒有消失無蹤。 所以對佛教徒來說,死亡並不可怕,要緊的是了解和控制死亡時的精微意識。
佛洛伊德作為ㄧ名醫師,他對所有現象都在問「為什麼」,為什麼人會生病,生病後又會在癒? 為什麼人類會發生戰爭? 為什麼人類文明經常會失敗、崩潰? 為什麼猶太人會遭受迫害?
他提出這些問題,也想回答這些問題。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是在西方文明中產生的,它對西方世界的精神病學,醫學和幾乎所有人文學科都有極廣泛和久遠的影響。佛洛伊德之後
,所有的醫療業都把身體的疾病和人的心智聯繫起來了。佛洛伊德始終關注人的心理和肉體的聯繫,他始終認為任何身體狀況都在影響心智,而心智或心理上的任何事情也在影響身體。佛洛伊德的理論對西方世界的教育學有很大的影響,對幾乎所有涉及創造性的活動都有深刻的影響,如藝術,哲學。
佛洛伊德理論中關於「性慾」(Libido)的理論,這是佛洛伊德一直在尋找的生命驅動力,這種驅動力給與生命意義,並且在情愛,性,宗教感情,和其他所有創造性活動中表現出來。他又從多年的臨床觀察中總結出,人類還有一種毀滅的驅動力,即死亡驅動力,他名之為「殺人慾」(Mortido)。 在人類心理中始終存在著生命驅動力和死亡驅動力的衝突。 佛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結構分為三個層次:最上層是「意識」,下面是「前意識」,第三層是最一大也最神秘的「潛意識」,這是我們清醒的 時候在自己的意識裡找不到的,但是對我們畢生的行為一有廣泛的影響。
佛洛伊德指出,做夢的人雖然是睡著了,其實並沒有入睡。 他提出了睡眠的不同狀態,五十年後神經生物學家發現,這種不同狀態就是REM睡眠和非REM睡眠。 他還解釋了夢的作用,說在睡眠和做夢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就像癱瘓了一樣,這時候夢就代替一了身體的活動。
佛洛伊德認為,夢是通向潛意識最暢通的途徑。
達賴喇嘛對喬伊絲的介紹非常好奇,特別是關於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的概念。 他問道:在神經科學和這三種意識之間,發現了什麼聯繫嗎? 答案是什麼?
它們之間沒有聯繫。但是在神經科學中,我們沒有發現和 「潛意識」相應的東西,有些科學家猜想「潛意識」和腦幹有關係,和大腦中涉及「本能」的部分可能有關。但是這種比較很模糊,它們之間的聯繫沒有被神經科學家們證實和一接受。顯然,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和神經科學是西方文化中兩個不相同的流派。
佛洛伊德:「我們並非我們自身的主人。我們以為我們知道我們為什麼做我們所做的事,我們以為我們知道我們是什麼人,知道我們自己的感覺,可是實際上我們知道得很少,我們只看到了冰山的尖頂。
」
達賴喇嘛問,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是為了發現有關人自身的真相。
在藏傳佛教的哲學中,是否有和佛洛伊德的「 潛意識」概念相應的思想?
達賴喇嘛說,首先,在藏傳佛教中,我們會談論「顯現」的意識和「潛隱」的意識。 此外,我們也談論意識中潛隱的刻痕。這些是由於以前的行為和經驗而存儲在人心智中。 在潛隱的意識中,我們還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被外在條件喚醒的,另一類是不能被喚醒的。 最後,佛教典籍說到,人在白天的行為和經歷會積累潛在的意識刻痕,這些儲存於心智中的刻痕可能會在夜間的夢中被喚醒而變成顯現的意識。 有些潛隱的刻痕會以不同的方式顯現,比如直接影響人的行為,但人卻不能有意識地想起行為的原因。
科學家承認佛教的知識和佛洛伊德關於記憶和夢的理論一樣非常複雜,佛洛伊德執迷於意識的傳遞問題,他稱其為意識的系統發生學遺產。他認為胎兒的記憶來自在母胎裡形成的意識印記。
也就是說,是母親傳給胎兒的。
賴喇嘛說,這非常有意思。但是佛洛伊德的意識遺產的概念和藏傳佛教的觀念有一個不同,藏傳佛教認為,兒童的潛隱意識來自於前世的生活。一部非常著名的印度佛教經典說,小牛和其他哺乳動物,一生下來就本能地知道怎樣吃奶,這種知識不需要學習,也不是母親教的,這種知識是來自於前世生活中的意識刻痕。佛學中關於「無我」的觀念,沒有絕對獨立存在的「自我」觀點。 關於意識的層次,從粗意識到精微意識,這是一個連「續的從粗到細的分類,而最精微的意識就是「明光」。 明光被稱為一切意識的基礎。 明光的本質即佛教中最重要的概念:空。
死亡觀
人和所有動物一樣,天生害怕死亡。 西方基督教文明相信人有靈魂,死後靈魂進入天堂,天堂是美好的,基督徒的死亡恐懼因此得以減輕。 從人類個體心理來說,大概最害怕死亡的是唯物論者。 佛教徒則以積極的態度討論死亡,特別是藏傳佛教的轉世觀念,把死亡視為生命輪迴的一部份。
人和所有動物一樣,天生害怕死亡。 西方基督教文明相信人有靈魂,死後靈魂進入天堂,天堂是美好的,基督徒的死亡恐懼因此得以減輕。 從人類個體心理來說,大概最害怕死亡的是唯物論者。 佛教徒則以積極的態度討論死亡,特別是藏傳佛教的轉世觀念,把死亡視為生命輪迴的一部份。
這次對話討論瀕死問題,是為了探討人類意識的來龍去脈。這是一個久遠的問題,至今為止科學還回答不了幾乎所有根本性的問題,科學家們只能一次又一次承認「我們還不知道」。
但是,對,死亡討論得越多,越能克服死亡恐懼。 ///
ㄧ些些~
但我想若能讀懂了死,便知如何生了,當然也能看淡死亡,不戀生不懼死。
但我想若能讀懂了死,便知如何生了,當然也能看淡死亡,不戀生不懼死。
⋯⋯⋯⋯⋯⋯⋯⋯⋯⋯⋯⋯⋯⋯⋯⋯⋯⋯⋯⋯⋯⋯⋯⋯⋯⋯⋯⋯⋯⋯⋯⋯⋯⋯⋯⋯
維摩詰所說經筆記
「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是身為虛偽,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是身為災,百一病惱。」
〈方便品第二〉
這段經文是說,我人生命所寄的身體,是穢惡不淨的、是虛幻不實的,儘管給它清洗、給它衣食,終究也會消失,在身體尚未消失之前,它卻是百病叢集的淵藪。
一般人沒辦法一下子就肯定自己的身體是不乾淨的,所以應修習觀想。例如每天早上起床之後要刷牙、洗臉,晚上上床之前要漱口、洗澡、洗腳、換衣服,這已表示身體是不乾淨的。漱口之後不大可能把漱口的水吞下去,吃進的東西也會成為大便、小便等穢物排泄出來,目前雖然有人主張以喝自己的小便治百病,但也並非把小便當成是乾淨的,就更遑論是大便了,這些在在表示身體是不潔淨的。人類有身體就會遇到災難,如沒有身體,雖有烈火、洪水、颶風、地震等自然現象,也沒有被傷害的對象了。
至於「百一病惱」的意思,是說四大之中的任何一大有所增損不調,便可能有一百零一種疾病生起。四大不調則共有四百零四病生也。地大生黃病,水大生痰病,火大生熱病,風大生風病,各有一百零一種病。
今換瑞典馬鈴薯煎餅Sweden hash browns,
瑞典就是厚實啊!
多做了幾個想宵夜享用,結果太美味了,
早餐就全下肚啦~可嘆!
|
手工麵啊!!!
|
手工麵啊!!!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