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二三事~
今晨曙光乍現後便是風雨好東西 徘徊煙霧裡了,不禁想起鮑照的一闕詞,除了唐詩,我向來喜歡魏晉南北朝的作品,那個建安風骨的隱逸的時代啊!
「輕鴻戲江潭,孤雁集洲沚。
邂逅兩相親,緣念共無已。
風雨好東西,一隔頓萬里。
追憶棲宿時,聲容滿心耳。
落日川渚寒,愁雲繞天起。
短翮不能翔,徘徊煙霧裡。」
~贈傅都曹別。 鮑照
邂逅兩相親,緣念共無已。
風雨好東西,一隔頓萬里。
追憶棲宿時,聲容滿心耳。
落日川渚寒,愁雲繞天起。
短翮不能翔,徘徊煙霧裡。」
~贈傅都曹別。 鮑照
而鮑照的作品更是以自然平淡出之,彷彿古人說的「有若無,實若虛」,細細一品便是極有滋。
⋯⋯⋯⋯⋯⋯⋯⋯⋯⋯⋯⋯⋯⋯⋯⋯⋯⋯⋯⋯⋯⋯⋯⋯⋯⋯⋯⋯⋯⋯⋯⋯⋯
維摩詰所說經筆記
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佛國品第一〉
這是《維摩經》裡一貫的說法,是說如果自心能夠清淨,國土自然清淨,也即是心若清淨,國土亦得清淨。
我們的世界,是隨著我們的心而變化的,在佛經裡有兩句相反相成的話:
1.「心隨境轉」,這是凡夫;
2.「境隨心轉」,這是聖賢。
1.「心隨境轉」,這是凡夫;
2.「境隨心轉」,這是聖賢。
如果自己的心,時時刻刻被環境所左右,被環境所困擾,那就是凡夫;反之,心能轉境,則是聖賢。以菩薩之心看眾生,眾生都是菩薩,以清淨心體驗世界,世界便成佛國淨土。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說此「國土常清淨」,乃是極正確的事。
此經說:「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
「心淨」是不起瞋愛、取捨、善惡、好壞等的分別心;不受境界影響,便見淨土的「功德莊嚴」。福利為「功」,有所得成為「德」,功能有所得為功德。
「心淨」是不起瞋愛、取捨、善惡、好壞等的分別心;不受境界影響,便見淨土的「功德莊嚴」。福利為「功」,有所得成為「德」,功能有所得為功德。
經中有五分法身功德、八功德水,以莊嚴淨土的依正二報,主要是用智慧和慈悲來莊嚴。
以智慧莊嚴自己的心,即心靈環保;以慈悲莊嚴我們的世界、環境,即關懷我們的社會,是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
以智慧莊嚴自己的心,即心靈環保;以慈悲莊嚴我們的世界、環境,即關懷我們的社會,是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
換言之,對我們生活環境中的人、事、物,都用智慧和慈悲來關懷、來對待,就是功德莊嚴。
許多人認為的莊嚴,是用豪景排場、金銀珠寶、華飾宮殿等的物質,那僅是外表;若用智慧和慈悲,來莊嚴身心和環境,才是表裡一致,最高的功德莊嚴。身心世界的莊嚴,才是全面徹底的莊嚴。如僅是虛有其表,臉上、身上妝扮得很漂亮,居住處所環境設計得很優美,而內心卻非常醜惡,充滿貪、瞋、癡、慢、疑、嫉妒、慳吝等煩惱,這種人因為缺少悲智的功德,缺少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五分法身功德,僅用物質是如何也莊嚴不起來的。若用悲智的功德,莊嚴自己,也莊嚴他人,這個世界自然就莊嚴了,自己也就有了功德。
心隨境轉是凡夫
境隨心轉是聖賢
用智慧處理事
用慈悲關懷人
境隨心轉是聖賢
用智慧處理事
用慈悲關懷人
用智慧莊嚴自己的心 是心靈環保
用慈悲莊嚴世界、環境 是生活環保
用慈悲莊嚴世界、環境 是生活環保
一些些~
心靜、心淨處便是佛國淨土
萬物靜觀皆自得,自得了,也就真正自由自在,這便是佛國淨土。
心靜、心淨處便是佛國淨土
萬物靜觀皆自得,自得了,也就真正自由自在,這便是佛國淨土。
家常湯麵飯 |
家常湯麵飯+煎蛋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