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7月17日

隨行隨筆278把書堪過日之達賴喇嘛尊者為大眾傳授月稱菩薩 《 入中論》~坐困愁城第115日



隨筆二三事~
達賴喇嘛尊者在為大眾傳授月稱菩薩 入中論》

修習
毗婆勝那,分析、觀察修,指對真相的分析和觀察。
透過分析才能認知到慈悲心的價值。
奢摩他,是指提升心智的專注能力,使心智能達到專注一境

心容易散亂主要受感官覺受的影響。唯有透過第六意識來了知真相才是對治的方法,以達到內心平靜。
釋迦牟尼佛曾說:
「比丘與智者,當善觀我語,
如煉截磨金,信受非唯敬。」

這意思也就是,你不要因為尊敬我,就承認我所說的話,你必須自己觀察、檢驗,要以邏輯推論來建立教義。

那爛陀傳承則是透過邏輯推理學習佛法,這亦使佛陀教法經得起考驗。同時,佛陀自己亦建議追隨者,要認真地審視、檢驗、思考、分析他的教言,而非盲目信從。
輪迴來自於業,業來自於煩惱。

如何斷絕煩惱?
煩惱源於無明、無知,源於不符合真相的非理作義,源於對表象的絕對性,所以要去觀察分析這些表象是真相嗎?透過更深層的了解真相,所謂絕對好、絕對壞都是一種錯覺。

了知真相的分析觀察法無自性。

無自性,指事物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依賴、觀待他者而存在。
觀待緣起的理由是破除自性的方法。
了解二諦可破除諸法無自性。
無明遍佈ㄧ切煩惱,斷除無明就是斷除ㄧ切煩惱 所知障無我、空正見(菩提心+六度萬行)

空性是自空


⋯⋯⋯⋯⋯⋯⋯⋯⋯⋯⋯⋯⋯⋯⋯⋯⋯⋯⋯⋯⋯⋯⋯⋯⋯⋯⋯⋯⋯⋯⋯⋯⋯


安住於清淨自性中
達賴喇嘛

第一章   介紹

//總之 ,從個人或是你自己修行的觀點,可以只有一個眞理;但是從多數的觀點,則可以有許多眞理。//

依照信仰的知見和哲學過生活

有時你們可能會懷疑:這些宗教在形上學和哲學知見有如此的差異,它的重點是什麼?
它們的目標在調伏我們的心,並幫助我們開展成爲一個好人。從修心的觀點來看,所有宗教傳統多多少少都一樣而且具有同樣的潛力。只有當我們從哲學觀點的立場討論時,它們之間的差異才顯現出來。

不同的道
從修心的觀點來看,我覺得很難說哪一個宗教是好的或是壞的,或是比其他宗教高尙還是低下。它們只是適合我們不同的根性和興趣,也因爲這些不同,因此我們能說,「對我個人而言,這個宗教傳統是最深刻,也是最適合的。」

相反的,即使某個宗教的哲學知見沒有那麼地廣博深奧,但如果對開發某些人的心有幫助,對他們來說就是最深刻的。

舉個例子,即使是佛法,也有許多不同的哲學體系。在大乘傳統中有兩個主要的系統唯識學派和中觀學派。這兩個學派都在弘揚佛陀的究竟目標和洞見,兩者也都是根據佛陀的法語」。乍看之下,它們的主張似乎完全不同。從唯識學派看中觀學派的某些觀點是懷疑主義;但是從中觀學派的觀點來看,唯識學派卻掉 進唯物主義或虛無主義的極端。因此這兩個學派的確出現矛盾,還有很大的不同。但它們都是同一位導師教的,因此你們可能會懷疑,「我們該如何協調?我們該如何看待它們?」

重點是佛陀在教導佛法時,認知到弟子根器和性向的差異適才而教,以弟子能適應最重要。爲了因應這種需求,佛陀教導了不同的見地,因此我們能夠理解並解釋其間表面上的矛盾。

ㄧ個真理,一個宗教
同樣的原理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其他的重點。不同宗教的個別修行者必須相信,而且要對他們的宗教就是究竟眞理,就是唯一可信的教法有信心。他們可能稱之爲「唯一的眞理,唯一的宗教」。 畢竟所有不同的宗教傳統和哲學,是由於人們根器和興趣的差異而存在,跟隨著的是在某一種意義上,它們必須是「眞實的」。 如果所有這些都是可信的宗教和哲學,那麼又只有一種是他們認爲正確的,這不是矛盾嗎? 我們似乎應該同時以兩種思維來調節:所有宗教的理想都是好的,而我們所修行的宗教理想是可信的。

他們會想:「這是最深奧的,這是最好的,因此我們的應該是不會錯,而且是對佛性狀態的最究竟解釋。」他們會這樣認爲,不是嗎?

在此同時,一些比較沒有偏見的人會知道,佛陀的追隨者,不管是支持四大思想派別的哪ㄧ派:有部,經量部,唯識學派,中觀學派,都是同一位導師的追隨者,都依靠他的慈悲。 所以,這位沒有偏見的人會以同樣的信心,虔誠和尊重看待所有佛教派別的信眾。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對一個特定的人,從他的觀點而言,「只有一個眞理」 這樣的陳述是完全正當可信的。但是從一個整體的觀點,涉及許多的個人,我們必須說有許多的眞理和許多可信的道。以這樣的方式看待,我覺得沒有矛盾。

總之 ,從個人或是你自己修行的觀點,可以只有一個眞理;但是從多數的觀點,則可以有許多眞理。

人們不可以因爲信仰新的宗教,以此作爲理由,批評或詆毀原來的宗教,認爲它們是沒有用的。他們先前信仰的宗教仍然可以利益無數的人。//


ㄧ些些~
從無「最好」,只有適合與不適合,只有能安住與不能安住。


//從其他宗教中學習
我認爲學習其他心靈傳統和宗教 ,具有很顯著的益處。其中之一是,我們可以從其他宗教得到啓發,以深化我們對自己宗教的信心和理解。我發覺這些例子很普遍。
基督教團契在教育,健康照護,以及提供人道援助等方面的服務,他們以極大的奉獻投入於這些事情之中。這絕對是佛教團體可以學習的例子,我認爲這非常重要。//


ㄧ些些~
這方面確實是佛教僧眾遠遠不如基督教徒的地方,關於真正的利他與菩提心。


//知道了我們應該在不同宗教之間培養和諧,並對它們發展出一種純淨,正面的態度,以這樣的背景,接下來幾天我要談到一些有關佛教的法義 。當然,當我從佛教的立場談時,我會從哲學的觀點表達它是不同於其他宗教的。例如,創造者的信仰,佛教徒並不接受有一個創世主。但是解釋這些觀點 ,我的目標是闡明佛教的哲學知見,而不是去製造矛盾或駁斥其他宗教的見地。

教法的前行
「通常當我給予一個普通的教法,我習慣坐在椅子上。在這種情況下,無須以祈禱開始。然而,今天,如你們所見,我坐在法座上。這純然是出於對佛陀法語的尊敬,他在二千五百年前所傳授教法的廣博深奧, 而不是因爲我是某重要人士的關係。你們可能已經注意到,我在上座之前,對著法座三頂禮。這樣做,代表對佛陀法語的尊敬,而這些法語是我即將要詮釋的。如果我眞的是某種重要人士,我就不需要如此頂禮了,這個榮銜已足以讓我坐下來且看起來有模有樣。但事實是,我認爲自目己只是一個非常單純的佛教比丘,一個佛陀的追隨者,在詮釋與分享他的法語。 //


ㄧ些些~
所以禮(拜)佛是對佛語的尊敬,是對佛所傳受教法的廣博深奧由衷讚嘆,與感謝,所以頂禮,所以ㄧ拜再拜,只為禮讚。


//傳統上,當一位上師坐上法座開示時,他會念誦這樣的經偈: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
~金剛經

上師登上法座, 念誦此詩偈,接著捻指出聲。此刻,他憶念諸行無常,思維痛苦煩惱,想起諸法無自性。此外,當你坐上這個法座,會有一個風險,就是你可能感覺自己 很高深。解說佛陀教法的心必須是平靜的、柔順的、遠離所有的貢高我慢。

對我們每一個人,重要的是調伏和訓練自我的心,並把教法付諸實修。

據此,我坐在一個高大的法座上,如果自以爲是特殊而不凡的人,那將是很大的錯誤,順帶ㄧ提,對於所有我們容易沉耽的虛飾儀式,我尤其感到不舒服。

事實上,我覺得沒有這些反而好些。 很久以前,在佛陀得一到圓滿覺悟並開始轉法輪時,除了少數特別的場合之外,他並不拘泥於任何儀式。 佛陀在說法時,只是裸足持缽,到處行腳。 我們沒有聽過佛陀坐在裝飾華麗車上的敘述。

龍樹的情況也是一樣,他是以「第二佛」而聞名,他的法子提婆,以及無著和世親兄弟都ㄧ樣,他們全都受比丘戒,也都是持缽乞食。除此之外,他們並沒有追求任何無謂的誇張和儀式。我經常開玩笑說,我們不曾聽聞過輝煌的怙主龍樹菩薩有事業經理人,財務總管或私人秘書,而是他根本就沒有。然而,在西藏有一種習慣逐漸形成,因爲政治和宗教角色的融合,有些人身兼喇嘛與首長。這衍生了很多繁文縟節和奇景。然而,有許多博學以及證悟的西藏大師們,來自四大教派薩迦,格魯,噶舉,寧瑪等傳承,他們是佛法的完美支持者。在極大程度上,這些大師們舉止平凡,過著清淨、簡單的僧侶生活。我覺得有更多的理由,我們不應該被儀式或風頭主義帶著走,而是要如履薄冰的訓練自己。

經典陳述說,佛法起初並沒有依靠身體的表現,例如服飾或舉止威儀;也沒有語言的表現,例如唱經或念咒;最重要的是體驗心的本質。他們這樣說,並不是強調外在的表現,佛法主要包含特殊的方法分析,觀照心,並予以轉化。

事實上,佛法主要並不是把焦點放在外表的語言,像是唱誦念咒,或身體行爲,像是大禮拜等 等。佛法是藉著你的心實修,這使得過程有一點困難。另有經典說,「因爲這樣,佛法是最微細的。」

你可能會問爲什麼?

因爲人們總是有可能外在表現得像個修行人,而內心卻隱藏著壞念頭,完全不足以稱爲是個眞正的修行人。 同樣的,人們也可能不停的念誦祈請文和咒語,同時他們的心卻被各種壞念頭所染污。 但是,如果我們在心中修習一些正面的能量,例如開發信心或慈悲心,當正面的特質在我們心中生起時,我們的心就不可能產生負面的狀態;同樣的理由,當心處於一種負面狀態時,正面的能量是不會同時存在的。所以重點是,所有事情的成辦都是以我們的心爲基礎。

 
把書堪過日之達賴喇嘛尊者為大眾傳授月稱菩薩 入中論》
 

把書堪過日之達賴喇嘛尊者為大眾傳授月稱菩薩 入中論》







陽台處有馬
陽台處有驢
陽台處有馬有驢
前門有牛
西班牙馬鈴薯煎蛋
西班牙馬鈴薯煎蛋+黑麥麵包
西班牙馬鈴薯煎蛋+黑麥麵包
麵片
麵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