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二三事~
這印度的雨季就是個賞霧聽雨的好時節。
一時霧,一時雨,一時晴,晴時雲來霧緲緲,山浮還是林,正是氤氳起洞壑,搖曳匝平疇⋯ 拂林隨雨密,度徑帶煙浮。
「氤氳起洞壑,搖曳匝平疇。
乍似龍含劍,還疑蜃映樓。
拂林隨雨密,度徑帶煙浮。
方謝公超步,終從彥輔游。」
~霧。蘇味道
⋯⋯⋯⋯⋯⋯⋯⋯⋯⋯⋯⋯⋯⋯⋯⋯⋯⋯⋯⋯⋯⋯⋯⋯⋯⋯⋯⋯⋯⋯⋯⋯⋯
安住於清淨自性中
達賴喇嘛
「博學不保證你能清淨如聖者,清淨也不保證你能精進博學 。」
第五章 克服苦因
四聖諦
大乘和小乘
有兩種煩惱是需要去除的:煩惱障和所知障。 如果只是把焦點放在捨棄煩惱障 — 從煩惱中解脫成爲阿羅漢,這就是一般熟知的小乘,也就是聲聞乘和辟支佛乘。這是一種方法,優先尋求個人的解脫, 這個道稱爲小乘。
還有另外一個途徑,是把小乘作基礎且更進一步對治所知障,包括隱藏在煩惱障背後的習氣。這是尋求遍一切智和佛性究竟層次的方法, 我們稱爲大乘。
兩種情況,乘的意思是指沿著道路前進的方法。
當我們談到大乘和小乘,是根據發心的比重、修行的程度和獲得的結果而言。小乘這個詞不是用在小乘本身的教法,而是只出現在菩薩乘的經典中,因爲大乘與小乘比較起來有許多不同 — 發心的廣大、六度萬行的廣大、果的廣大。 這個基礎乘和大乘比較起來似乎稍小了點,所以稱爲小乘。
但小乘這個詞並非刻意貶損。有時大乘的追隨者似乎會主張大乘優越,而摒棄小乘爲次等。
人們對小乘也會做這樣的價値判斷。但情況完全不是這樣。小乘是從上座部衍生而來,是早期佛教十八部派中的主要一支。
雖然傳統上分為十八部派,但部派的名單仍有一些差異,事實上似乎要比十八部派更多。在主要的團體中區分為大眾部、說一切有部和上座部。
把小乘視爲是次等的,是個嚴重的錯誤。事實上,小乘的教導是菩薩乘的基礎,大乘則是植基於聲聞教法之上,兩者之間是絕對分不開的。
根據一個對不同乘分類的方法,分爲三種:聲聞乘、獨覺乘和菩薩乘。 更簡單的話,可以分爲兩種:小乘和大乘。在大乘中又分爲因乘和果乘,果乘又稱密乘或金剛乘。在雪域西藏可以看到佛陀教法的完全樣貌,也就是小乘、大乘和金剛乘。
《密集金剛本續》(譯註:漢譯為《佛說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祕密大教王經》)中說:
「外層上,保持聲聞 的戒律;內層上,喜悅的修習密集金剛。」
這段引述的話中顯示,一個人在外層行爲上堅守小乘的戒律,在內層裡則跟隨菩薩道,在密層則是運用金剛乘。以這樣的方式,一個人可以同時修習小乘、大乘和金剛乘。
三種智慧
當我們把所有層次的教法像這樣放在一起時,也必須結合修行的方法。如一般所說:
「博學不保證你能清淨如聖者,清淨也不保證你能精進博學 。」
意思是我們必須從聽聞開始,這樣才能知道我們所要走的道路其特質是什麼,我們爲所有潛在的過患作準備,而且也對所有的需要有清楚而徹底的了解。這些都來自研讀經典,並從上師和法友處聽聞教法而來,我們由此而展開聞所成慧。 接著,我們可以運用內觀和智慧反映在我們所學習的事物上。 宗喀巴指出,
「願以四理所闡義,
晝夜如理作意已,
依於思維所生慧,
悉斷疑惑罄無虞。」
~引自宗喀巴大師的(初中後善祈願文》(The Prayer of the Virtuous Beginning,Middle,and End)。
當我們檢視並深思所聽聞的法,不久之後 ,我們就開始了解教法的重點,並對教法的正確性和有效性產生信心。這個信心是來自我們對於所了解的法深思的結果。理論上來說,這是非常不同的,無疑的, 這是依靠經典和教法所說的。當我們開始對自己說「啊,這的確是眞的。它就是這樣」,這就是所謂的思所成慧。
如果我們除了聞所成慧之外別無其他,我們可能對法有一點了解,但這種了解並不穩固。例如,假使我們聽到一些過去從未聽聞的事物,我們會有一些疑惑。一旦聞所成慧開展進入思所成慧,我們便會更有信心和確定,因爲我們已經深思了這個問題。 然而,即使我們聽到一些前所未聞的事物,也會用我們所理解的深思比較。我們不會立刻就陷入疑惑的狀態,並開始懷疑我們所聽到的。如果我們眞正思維教法的重點,並獲得一些了解,就可以對所有聽聞的事物在理解的光耀下深思。我們就能將所聽聞的進行檢視,看看是正確的還是謬誤的,我們對此就有了信心。這 就是所謂的思所成慧。//
ㄧ些些~
先聽聞,而後去了解,再思考;思所成慧。
//接著,當我們對思維的法進一步實修時,我們了解這是眞實的。我們對它的理解變得更清楚,直到最後它發展成不可動搖的信心和確信不疑。這就是修所成慧。//
ㄧ些些~
再去驗證它;修所成慧。
//這顯示聞、思、修結合的重要性。首先,我們必須聽聞經典,這是最重要的;接著,我們必須深思所聽聞的法;最後,我們必須透過實修將所理解的法用在日常經驗中,所以這的確很接近我們而且有很深刻的效果。這是過去西藏修行的傳統。
加深經驗的層次
我們也可以思考是如何慢慢帶來深層經驗的過程。 首先,我們反覆深思所聽聞的法;接著,當我們透過反思對所理解的內容獲得一些穩定的信心時,以這樣的理解透過實修,我們可以轉化自心。 以另外一種方式,藉著實修知道我們將會得到教法中所說了悟的特質,這就是所謂的熟練經驗。
我們繼續努力並進展到對所理解的東西非常熟悉的地步,我們就會抵達一個點,只要我們修行得很好,就能夠轉化自心,這樣我們就可以眞正體驗經典上所說的境界。 但只要我們還沒有刻意實修,這些特質就不具足。 這就是所謂的實修經驗。
最後,當我們結合所理解的,透過不斷的實修和深思,我們達到一個境地,心可以自動轉化,我們都以最合宜的狀態面對外境 ,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這個階段我們在安享無修經驗。//
一些些~
境隨心轉
//消除邪見
再者,我們也可以思維如何消除邪見。從一開始,我們對於錯見或邪見就有一個明確的信念 ,但卻從不曾懷疑過。我們相信它就是如此。但是如果我們開始懷疑這些見解,我們的信念就會降低並開始產生懷疑。 懷疑有三種型態:不正確的懷疑、不確定的懷疑和正確的懷疑。 第一種型態開始思考眞相,但還是懷疑其正確性;第二種型態較爲開放,但對於什麼是正確和不正確的抱持矛盾和不確定的態度;第三種型態是開始相信眞相。//
一些些~
最常見的便是「不是大家都在做或認同的事情,就是對的、正確的事情。」任何事情都必需透過聞、思、修三者而後了知。
//超越懷疑之後,我們進入下一個階段,透過分析與檢視,我們獲得理解,接著開始相信眞相,但是我們還沒能透過邏輯觀想建立信心。然而,最後因爲運用邏輯推理,透過有效的論證,我們達到直觀的境界。當我們從每一個可能的角度看事情時,它就發生了;而且排除每一個模稜兩可,我們得到一個確切的結論:「就是這樣!」這是唯一的可能性 。 以此,對於結論的正確性,我們得到完全的信心。 如果我們對於這個了悟繼續襌修,就會發展進入一個清晰的經驗,那是一種無概念狀態,我們稱爲現觀。//
一些些~
「現觀」;無概念的狀態,心完全處於無虛偽不實的狀態,無論何時都與實相相應。
轉生、解脫、全知,都是來自「現觀」的結果。
把書堪過日之拂林隨雨密 |
把書堪過日之拂林隨雨密 |
來自寺院的紓困品,有雞蛋、黑麥麵包、漂白水、牛奶、馬鈴薯 |
蕃茄蛋麵片 |
蕃茄蛋麵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