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7月22日

隨行隨筆283把書堪過日之悄無人 桐陰轉午 晚涼新浴~坐困愁城第120日


隨筆二三事~
今獨坐陽台望雲發呆時,忽然想起「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這夏季時節過午的寂靜氛圍,晚來涼,然後便是一幅美人沐浴後持扇納涼的閒雅風姿圖。

「乳燕飛華屋。
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
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
漸困倚、孤眠清熟。
簾外誰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台曲。
又卻是,風敲竹。
石榴半吐紅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
穠艷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風驚綠。
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
共粉淚,兩簌簌。」
~賀新郎·夏景。蘇軾

這是說,小燕子飛落在雕梁畫棟的華屋,靜悄悄四下無人,梧桐陰兒轉過了正午。傍晚清涼時美人剛出浴。手拿著絲織的白團扇,團扇與素手似白玉凝酥。漸漸困倦,斜倚枕睡得香熟。此時不知是誰在推響彩繡的門戶?空叫人驚醒了瑤台好夢。側耳聽卻原來是陣陣風在敲竹。
石榴花半開像紅巾疊簇,待桃杏等浮浪花朵落盡,它才會綻開與孤獨的美人為伍。細看這一枝濃艷的石榴,花瓣千層恰似美人芳心緊束。又恐怕被那西風吹落只剩葉綠。來日如等到美人來到,在花前飲酒也不忍去碰觸。那時節淚珠兒和花瓣,都會一同灑落,聲簌簌。

蘇子瞻這闕《賀新郎·夏景》上闋寫靜謐的夏日午後,下闋抒寫閨情、閨怨的雙調詞。更是寫錢塘風物,與錢塘女子的高潔絕塵孤芳自賞~


⋯⋯⋯⋯⋯⋯⋯⋯⋯⋯⋯⋯⋯⋯⋯⋯⋯⋯⋯⋯⋯⋯⋯⋯⋯⋯⋯⋯⋯⋯⋯⋯⋯


安住於清淨自性中
達賴喇嘛

第三章 外相與實相
如同我先前所說的,在佛法的例子中,首先你必須用思考的能力,透過分析和檢視來進行。 當即將確知實相的本質時,我們需要一個正確無偏的心理狀態。 換言之,意思是心完全處於無虛偽不實的狀態,無論何時都與實相相應,稱之爲現觀。 //

一些些~
現觀就是與實相相應,也就是無概念狀態。


//大體上,整個佛法,尤其是大乘法教中的菩薩道,現觀佔有非常重要的份量。 所有我們追求成就的對象較高層次的轉生、解脫、全知等,都是來自於現觀的結果。在邏輯學和認識論的研究中,我們談到現觀的間接果和現觀的直接果。
所有較高層次的轉生、解脫、全知,我們稱爲現觀的間接果。
此處的基本論點是,只有在心無誤狀態的基礎下,才有可能成就解脫與全知。
舉個普通的例子,如果你對火有現觀的概念,立即的果是你可以泡一杯茶,這是現觀的直接果。
然而,這個觀也可以導致其他許多的利益,但是受到其他狀態干擾而間接與概念連結,因此高層次的轉生、解脫等,就被稱為現觀的間接果。
爲了對實相的本質得到確切的結論,不管是諸法究竟本質的問題,還是諸法多樣性的問題。 我們都必須找到諸法的內在是什麼,或其究竟的本質是什麼。 了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爲什麼? 因爲我們的心平常狀態是被誤解的、是混亂的,我們認知事物的方式是錯誤的、扭曲的,所有這些我們都認爲是眞實的,而這樣的情況持續引導我們陷入災難和失敗。
例如,想像一下某人想要欺騙我們,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知道,那麼他所策劃的東西,不論看來多麼眞實,事實上它的外相與實相並不相符,所以他根本沒有機會欺騙我們 。既然事物的本質和我們對它的理解之間有這麼大的差距,只要我們相信事物顯現的外相,我們就會被欺騙。一般來說,假使某人處心積慮的想要欺騙我們,那是因爲不管他對我們說什麼,我們都選擇相信,且取其表面價値,就像它所顯現的那樣。同樣的,不能只依靠事物的表相,我們應該探究事物究竟的本質,並明白它眞正是什麼。//

一些些~
是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無條件相信的,譬如婚姻,我們總相信對方的誓言,期望對方給自己幸福,這就只是表相,實相卻是幸福只能是自己給自己,婚姻的實相是尊重,可嘆的是我們卻沉淪用表相的試圖改造、教育對方,使其成為自己所想要的,所希望的樣子,致使婚姻成為無妄~


//微細的和明顯的無常
我們最深刻且不容易改變的信念之一,就是事物維持原樣一段很長的時間,例如一座山脈,矗立在那兒已經數百萬年,我們會認爲今天所看到的山與昨天和過去所看到的山是一樣的。 執持先前與往後所見事物是一樣的,這種心態似乎是本能。當然,當我們談到事物顯現最明顯的方式,這是十分正確的。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山已經在那兒幾個世紀了,但是,如果我們超越山脈所有持續的外相去檢視它的實相,會怎樣呢?例如,這些懸崖,在次原子的層次是不斷改變而且是流動的狀態,它們無時無刻不在改變。不管懸崖屹立在那裡幾百萬年,其物質聚合終有瓦解的一天。昨天的山依舊矗立在那兒,繼續維持著它們的外觀,但如果我們更精確的思考一下,山脈的次原子 分子從昨天到現在已經起了很大的改變。事實上,如果諸法沒有持續的變動,我們所見到世上周遭一切的變化都不可能發生,也沒有一法不在時間到來時壞滅。因此, 諸法似乎是這樣的,其所呈現的樣貌就如同過去一樣;但是從究竟的觀點來看,它們分分秒秒都在變動。
這裡所證明的是,我們所認知事物的方式並非它眞正的面目;換言之,事物所顯現的樣貌並不等於它的原貌。再舉個例子,我們可以選擇一個心中曾經有過的經驗,或是眼前所看到的這朵花。但不論它是內在經驗還是外在世界的實物,遲早都要壞滅或息止。這是一個事實,不必靠推理論證。花朵會凋謝、乾枯、死去,我們可以看到它的發生。這個壞滅和無常的連續過程是比較明顯的無常,我們可以直接用睛看到。因爲它的改變是片刻逐步進行的,最後導致物體的壞滅。如果事物不是片刻逐步改變,它就不會有終結的時候。//

一些些~
「唯因無常,方能流轉;
唯知生死,方能無畏;
唯其無畏,方能自在。」


//因緣
這個改變過程的關鍵是什麼?當我們談到持續性的改變,並不只是片刻間逐步的瓦解這一刻碰到新的因素造成下一刻的瓦解,因此,事物在存在的第一時刻就瓦解了。這意味著。一開始形成事物的因,也就是它的本質,就是會壞滅的。諸法因其本質故會壞滅。讓我重申,我們的意思不是說:諸法一開始是因爲碰到某種生成因素而產生,之後碰到另外一個毀滅因素而壞滅。諸法生起的因,正是其壞滅的因。諸法成形之時,已經擁有壞滅的特質。這意指諸法形成的因,逐步轉變成其壞滅的因。//

一些些~
花開有期,花落有期;生之時,便開始走向死滅之路~
因此,以這種方式透過因產生的任何現象,都是依賴那些因。如果諸法是自生的,是自然就存在的,它們將是與生俱來而且獨立實存的。如果事物是​​與生俱來或獨立實存的,就不可能改變。但我們的確可以看到事物很容易改變,我們能夠看到它們是如何的依靠因緣條件。不論我們舉什麼例子,有形的物體或是內心的體驗,皆是透過因緣的力量而產生。


//還不只如此,如果我們進一步思考細項,例如一朵花,它有許多面貌,譬如形狀、顏色、香氣、味道等等。如果我們談到花的特性花的形狀,花的顏色,花的香氣,以及花的味道,有了單一花朵這些主要特性的基本元素,我們才可以賦予它這些形狀、顏色、香氣、味道等主要的屬性。花擁有這些特性,這是事實。特性只能被賦予給某些基本元素, 如有特性,必須有一些基本元素才能使這些特性被賦予。這些特性及其基本元素,彼此間似乎是不同的,但如果我們進一步細思,一旦我們去除它的主要特性,像是它的形狀、顏色等等,然後進一步去尋找該特性的基本元素,我們將無法找到。


檢視時間
這是一種類似的改變,我們從過去累積經驗,根據過去的經驗,在現在的行爲中又發展出新的態度和做事的方式。所以發生在過去的事,在我們現在的行爲中變得有用。但就現在而言,過去只是一個迅速掠過我們內心的念頭。如果我們尋找過去,它早已經終了,什麼也找不到,我們對它完全無法捉摸。//
一些些~
過去不留,因為留不住。


//未來發生的事也一樣。 我們現在的行爲是依據過去的經驗,同樣也會影響未來,對我們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即使如此,未來會發生的事也只是存在於現在我們心中形成的念頭,一個牽​​涉到即將發生的念頭。如果我們試著要抓住未來的一些事,我們會發覺並不可得。
因此,所有我們分類爲「過去」或「未來」的事,只是我們現在的概念而已,認爲已經發生或是即將發生的事。 我們用「過去」與「未來」這個詞,如此我們才可以思考並談論,在這種意義下對我們才可以產生作用。不論好壞,事實上,我們很難從過去和未來找到任何可以指明的東西。我們現在所談論的也會立即如同過去發生的事一樣,只是一個記憶的對象而已;我們所談論的未來,也只是一個在我們內心生起可能發生的一種預測而已。 除此之外,我們所說的過去與未來並不存在。//

一些些~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我們稱爲「現在」的東西,似乎是可以精確指明的, 但如果思考我們所稱的當下,並把它放入稍早和稍後階段分析,將會發現,除了過去與未來,事實上並沒有所謂的現在。 我們可以把事情從年分割爲月,日,時,分,秒;任何一件事到當前這一秒,必由過去和未來所組成,因此並沒有現在,不是嗎? 很難找到或安立。
這也適用於我們的許多觀念,以及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 我們所創造的分類並非事物與生俱來的特性,而是約定俗成的標籤並透過語言來使用。 它們是約定俗成的概念,源自於我們對於事物發生的過去和未來的想法。事實上,這是形成我們世俗觀念的來由。如果事物具有與生俱來的特性或獨立自存, 有多少能夠存活?
這就是爲什麼佛陀在經典上說諸法以其名和世俗稱謂而存在。他說,除了名相,它們就什麼也沒有了。//

一些些~
因此所謂的活在當下,這個當下並不存在,因為每一個當下都是未來,然而每一個未來都在瞬間成為過去,過去就只是記憶的片段,慢慢地連記憶也將被遺忘,所以過去不留~
所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存在,或曾經存在,但總是不可得~

書堪過日之悄無人 桐陰轉午 晚涼新浴
 


書堪過日之悄無人 桐陰轉午 晚涼新浴
 
巧克力鬆餅
巧克力鬆餅
 
蕃茄澆蓋飯+蒜炒黃瓜🥒
蕃茄澆蓋飯+蒜炒黃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