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7月26日


隨行隨筆286把書堪過日之風卷江湖雨暗村 我與狸奴不出門~坐困愁城第123
隨筆二三事~
之一. 過於喧鬧的清晨
清晨大雨滂沱正好覺,忽然傳來不絕於耳的吵鬧聲,有猴有貓,實在惱人,不得不挪出被窩,拉開窗簾ㄧ看,ㄧ群猴哥在我陽台玩耍避雨,其中一隻剛出生的幼貓孤孤單單,ㄧ邊對著猴哥們張牙舞爪,ㄧ邊瑟瑟發抖~

找了塊布推開門,悠悠然的走進停止不動的猴哥群中,不理會眾猴哥在我腳邊的炯炯眼神及發出的恐嚇聲,不急不緩的用布包起幼貓帶進屋,餵了點牛奶,任小貓在角落,自顧窩回被窩💤

不久再次被不停歇的貓叫聲吵醒,不得不再次挪出被窩,往陽台ㄧ瞧,雨停,猴哥已離去,是母貓尋來了,開門讓幼貓出去,見母貓領著幼貓離去,關門,繼續窩被窩💤
不久又再次被不停歇的貓叫聲吵醒,不得不再次挪出被窩,往陽台ㄧ瞧,還是母貓在門口對著我喵喵叫個不停,這是想怎樣啦~
是謝謝我嗎?
好啦,不客氣啦~
繼續窩被窩💤
母貓又叫ㄧ陣,終於離去,繼續好眠~

Ps: 用布包起幼貓是為不讓幼貓沾上我的氣味,導致母貓不認它~


之二.
忽然想起愛貓成癡的陸放翁。
話說陸大詩人不但是位情聖還是位貓奴,除了愛美人因而寫下感人肺腑的《釵頭鳳》,這位還愛貓有癖,憐貓似兒的情聖亦寫了許多詠貓的詩篇。
「風卷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
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遊
⋯⋯⋯⋯⋯⋯⋯⋯⋯⋯⋯⋯⋯⋯⋯⋯⋯⋯⋯⋯⋯⋯⋯⋯⋯⋯⋯⋯⋯⋯⋯⋯⋯


安住於清淨自性中
達賴喇嘛

第四章 意識
覺受與認知

當我們談到快樂和痛苦,主要是指感官的苦樂。連同這些苦樂的感覺,我們也必須思考引起苦樂的原因,所以讓我們來看一下覺受和感知。在極大程度上,覺受的生起是因爲物質。是有一個東西引起覺受,不論是樂受,苦受或捨受。我們說這是造成覺受的原因,但不必然意味著正是因爲這個特殊的因素,覺受因此而生起。其他的條件也必須符合,如果缺乏其一,覺受就不會產生。無論如何,覺受首先必須要有一些確實的基礎。

當我們談到覺受和認知,我們也在談意識在覺知對象的意義上。覺知(awareness)這個字在此處不是指與凡夫心區別的本覺(rigpa),這在稍後我們會深入討論。

達賴喇嘛是指大圓滿的修行。如同多竹 千晉美天佩尼瑪所說:「一般來說,在大圓滿的教導中,甚深義且殊勝的層面是無止盡的。」重點就在凡夫心和本覺的區別。 如同吉美林巴在《功德寶藏論》(Treasury of Precious Qualities)中說:「超越凡夫心的本覺,是自然大圓滿法的殊勝特徵。」(p.554

它只是對對象覺知而已。 意識是這樣經驗覺受的:當我們接觸到一個對象時,接著我們覺知此對象,然後體驗樂受或苦受。然而,當我們覺知事物時,也會對事物產生概念:這是如此如此。這就是所謂的認知。

覺受來自不同的種類。有一種是每天的覺受,不論樂受還是苦受,這不是因爲我們思考的方式而引起的。例如,我的手撞擊到桌子而引起痛覺,我們會想:「唉唷,我撞到手了!」撞到手和疼痛接著引發心中不同的念頭,因此這是覺受的一個種類,是因外在環境而引起的。

還有另一種,包含了一些非透過五官接觸外塵所產生,而是因爲意識改變而引發的覺受,例如一些對過去記憶或未來念頭引發的結果。這個在我們意識或覺知層面的改變,會引發一些生理的覺受。如果我們加以檢視,是否意味:首先有一個想法、念頭、記憶,接著產生一些生理的改變,像是神經細胞的活化或腦中電化學的反應? 還是念頭、記憶這些在我們的覺知中的改變,都是生理的或神經病理學微細的改變結果? 這是個問題,我覺得這的確需要檢視。

一說意識的生起是由於感官,的確是這種依緣關係,但是如果說絕對沒有一種意識是和生理感官分開的,那麼要說明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的諸多事件將會很困難,尤其是禪修可以帶來身體上令人驚訝的 改變,這些改變不是因爲一些藥物或是醫療過程。有一種身體上的改變是因爲意識的改變,因此,這對我們說明類似事物時會更方便、更簡單,如果我們解釋意識主要是依賴身體,但也能自己導致一些改變。 如果我們對意識不能接受它有類似的角色,那麼許多的現象都無法解釋。

意識的定義
當我們談到覺受和認知,是專指有情眾生。 當然,花朵和植物是有生命的,它們的化學成分與其他的生命型態類似,也受到出生、成長、死亡、壞滅的循環。 雖然植物的細胞是有生命的,但並沒有覺受和認知。 因此當我們談到知覺或意識時,我想有一個基本的定義是指能移動的有情眾生而言,即使是很小的昆蟲也展現了這種活動,牠們可以用身體的力量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植物成長時會移動,也會因風雨而搖擺,但是卻不能自主的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

因此當我們談到有情眾生時,意思是,除了生命的基本特徵(通常包含動物和植物)之外,還包括能自主的從一地移動到另一地的能力。有情眾生的定義是一個 擁有意識的生命;若缺乏意識,即被歸類爲無感的或沒有生命的物質。

描述意識是根據其功能,意指知道或是認知對象,因此定義爲「清楚的和會意的 」或是「光明的和認知的」。

如何解釋呢? 此處,「清楚」是指對意識而言清晰生起的外相,這個認知是否等同於事物的實相並沒有差別。 一個特殊的外境在意識中生起,伴隨著對其外表和特性的覺知。外相一直是有效而直接的,這就是「清楚」的意思,外相被清楚的反映。 一旦對這個外相清楚之後,就會根據其不同特性產生「會意」或「覺知」,而對此外相有所理解。
例如,即使我們很快熟睡,在夢中仍有各種不同的感知,如色、聲、香、味、觸等覺受。 我們的意識在夢中仍然會覺知這些無數的外境和其特性,這些全都出現在意識中,意識具有清楚和認知的能力,當這些經驗出現時,我們都可以根據它們各自的特性而意識到它們。

在我們生活的歷程中,事實上,我們經歷了意識的不同層面:從普通感官經驗的粗糙層次,到夢中意識的微細層次,這是感官的獨立運作,然後在熟睡時進入微細意識狀態。
至於意識的粗糙層面,如果我們舉個視覺的認知,若僅僅是眼睛和色相的互動,不必然會產生視覺的認知,必須有一個當下的因緣,意即心不能被其他的念頭轉移。 如果心迷失在念頭中眼睛和色相之間的接觸就不必然會引導出視覺認知。 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說爲了對外在色相產生清楚的認知或覺知,必須有第三個因素,即當下的因緣。

不論什麼狀況,任何認知或意識的動作,從微細的到粗糙的,都必須在連續的最微細意識續流的基礎下發生,這具足了覺知的能力,是清晰且覺察的。

 
把書堪過日之風卷江湖雨暗村 我與狸奴不出門
把書堪過日之風卷江湖雨暗村 我與狸奴不出門
馬鈴薯蛋沙拉+黑麥麵包+🍐優格
馬鈴薯蛋沙拉+黑麥麵包



麵片
涼拌黃瓜🥒
麵片+涼拌黃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