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7月16日

隨行隨筆277把書堪過日之形骸既適則神不煩 觀聽無邪則道以明。滄浪亭記~坐困愁城第114日



隨筆二三事~
昨日說到蘇舜欽,蘇大人被罷官貶為平民後,遊至蘇州並花了四萬錢買下了清風明月本無價 可惜只賣四萬錢的滄浪亭,就不得不再說說蘇子美與滄浪亭的浮生錄了~

附帶ㄧ提,滄浪亭可說是蘇州園林中我的首愛,亦與我的古漢語兼園林老師時時品遊,客居蘇州期間滄浪亭可說是我的生活日常了。

若要說起子美先生與滄浪亭的浮生錄,這就還得先細讀子美先生的《滄浪亭記》
「予以罪廢,無所歸。
扁舟吳中,始僦捨以處。
時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狹,不能出氣,思得高爽虛辟之地,以舒所懷,不可得也。
一日過郡學,東顧草樹郁然,崇阜廣水,不類乎城中。
並水得微徑於雜花修竹之間。
東趨數百步,有棄地,縱廣合五六十尋,三向皆水也。
槓之南,其地益闊,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
訪諸舊老,雲錢氏有國,近戚孫承祐之池館也。
坳隆勝勢,遺意尚存。
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碕,號「滄浪」 焉。
前竹後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澄川翠乾,光影會合於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為相宜。
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
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
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動物耳。
情橫於內而性伏,必外寓於物而後遣。
寓久則溺,以為當然;非勝是而易之,則悲而不開。
惟仕宦溺人為至深。
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於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勝之道。予既廢而獲斯境,安於衝曠,不與眾驅,因之復能乎內外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閔萬古。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為勝焉!」

這是說,我因獲罪而被貶為庶人,沒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吳地旅行。起初租房子住。時值盛夏非常炎熱,土房子都很狹小,不能呼氣,想到高爽空曠僻靜的地方,來舒展心胸,沒有能找到。
一天拜訪學宮,向東看到草樹鬱鬱蔥蔥,高高的碼頭寬闊的水面,不像在城裡。循著水邊雜花修竹掩映的小徑,向東走數百步,有一塊荒地,方圓約六十尋,三面臨水。小橋的南面更加開闊,無民房相鄰,四周林木環繞遮蔽,詢問老者,說:「是吳越國王的貴戚孫承祐的廢園。」從高高低低的地勢上還約略可以看出當年的遺跡。我喜愛這地方,來回地走,最後用錢四萬購得,在北面構築亭子,叫「滄浪」。北面是竹,南面有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無窮盡,澄澈的小河翠綠的竹子,光影在門窗之間交錯相接,尤其是在有風有月的時候更宜人美麗。
我常常乘著小船,穿著輕便到亭上遊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樂不思歸,或把酒賦詩,或仰天長嘯,即使是隱士也不來這裡,只與魚、鳥同樂。形體已然安適,神思中就沒有了煩惱;所聽所聞都是至純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瞭了。回過頭來反思以前的名利場,每天與細小的利害得失相計較,同這樣的情趣相比較,不是太庸俗了嗎!
唉!人本來會受外物影響而感動。情感充塞在內心而性情壓抑,一定要借外物來排遣,停留時間久了就沈溺,認為當然;不超越這而換一種心境,那麼悲愁就化解不開。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場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憂悶致死,都是因為沒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雖已經被貶卻獲得這樣的勝境,安於沖淡曠遠,不與眾人一道鑽營,因此又能夠使我的內心和形體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憫萬古。尚且沒有忘記內心的主宰,自認為已經超脫了。


滄浪亭園中的復廊在蘇州園林中更獨樹一幟,復廊將園內外的山、水有意無意相連,互為借景。自五代十國晚期,吳越王錢俶妻弟孫承佑千建造後,滄浪亭數易其主,不斷重修,是現今蘇州園林中最古老的一座。

蘇州園林的佈局多為文人名士的寓居之地,更以此反映心理與志向,寄情於山水草木。
譬如子美先生將亭子取名「滄浪」,取意於屈原《漁父》所載孺子歌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但看歌詞中的寓含,我想子美先生心境以是不言而喻了。

這「旁無民居」、「野老不至」兩句已明其隱逸之意,不但要遠離這過於喧囂的俗事,更想要擺脫各種紛擾的人際關係,唯與「魚鳥共樂」的寧靜追求。

「形骸既適則神不煩」這句又有長睡晚 理妝遲 懶婳眉的意趣,願如魏晉名士般,內風骨外無意,隨性從容。

再有「觀聽無邪則道以明」,這是師法自然而後ㄧ再自我分析、觀察,如子美先生的另一闕詞「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後萬物靜觀皆自得的清明,閒逸自在的靜好。

而今的我亦是遠離人事喧囂紛擾,尋得心中的小滄浪,日日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

⋯⋯⋯⋯⋯⋯⋯⋯⋯⋯⋯⋯⋯⋯⋯⋯⋯⋯⋯⋯⋯⋯⋯⋯⋯⋯⋯⋯⋯⋯⋯⋯⋯


安住於清淨自性中
達賴喇嘛

前言
達賴喇嘛所展示的,以及這麼多人報以開朗和喜悅的,是利他主義和關懷別人,這是生命的眞正意義, 藉著修行並以慈悲轉化自心,我們可以成爲更善良的一人,我們可以尊敬和慈愛他人,並找到喜樂與平靜。
在這個動亂而暴力的世界,達賴喇嘛以他的誠摯和慈悲 ,對無數的人而言無疑是一個平和寧靜的中心。


索甲仁波切

「可以告訴我們一些有關於您不凡命運的事蹟嗎?」二○○年九月十七日早晨,達賴喇麻「抵達列繞法林,一名記者這樣問他。

達賴喇嘛轉向他並說:「所有人都有一個不凡的命運!有些事帶給我們歡樂,有些事帶給我們悲傷,但這些起起伏伏只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我認爲我們此生最重要的, 就是做一些利他的事。我們最需要滋長的就是利他的態度,這是眞正能使得生命有意義的東西。認知到身爲達賴喇嘛的事實,讓我在不同的場合能夠行一點小善 。這是我想要追尋的道路,也是我能力所及。」

達賴喇嘛把佛法修行六十一年的經驗,粹練成一種非宗教 的心靈成長,是對個人及社會的見地,植基於調伏自心。

達賴喇嘛對內在價値,基本人性,關愛他人做了強力呼籲:「在當代,我發現提升基本的人性價値格外重要。否則到將來,物質發展將會成爲我們唯一的目標,而內在價値將會被忽視。那時,人類將面臨更多的難題。」達賴喇嘛對於富裕國家所製造的環境破壞,以及那些努力複製美式生活型態的消費方式,探取毫不妥協的態度。他警告,長遠來看, 這將會造成全球經濟和社會不平等的危機,同時也明白談到華府的貧窮。在一波熱烈掌聲之下,他說:「這是國家的首府,在這個舉世最富有的國家, 在社會的某些地區仍然有人非常非常貧窮,這不只是道德上的錯誤,也是事實上的錯誤。我們必須拉近貧富之間的差距。」

【譯者序】
在清淨的自性中休息

「大圓滿的教法是八世紀時印度兩位密續大師蓮花生大士和無垢友尊者所傳,然後再由西藏歷代祖師傳承, 到了十四世紀時由舊譯寧瑪派的龍欽巴尊者所結集。大圓滿法被視爲是藏傳佛教最上乘的法,它不但涵蓋了九乘的修法,更殊勝的是它本已圓滿具足。許多修習大圓滿法的行者,最後都以虹光身示寂,顯見大圓滿的確是無上即身成就法門。

然而正因爲它深奧難契,卻讓一般行者無從下手,如同禪宗 一樣。從某種角度看,大圓滿法與禪宗有異曲同工之妙。六祖惠能標舉人人都有佛性,與大圓滿的教示並無二致。大圓滿教法和禪宗同樣都以 《楞伽經》爲根本經典。惠能在聽聞五祖弘忍開示《金剛經》,聽到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言下大悟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並說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龍欽巴尊者在《大圓滿禪定休息論》開宗明義即說:
「本性等空清淨界,
勝法不動極離戲;
光明心性菩提心,
敬禮體圓無變遷。」

禮讚本初自性, 與惠能的理解完全相同在大圓滿法的開示中常聽到:
「汝即是大圓滿」
禪師對弟子直指也常說:
「汝即是佛」
理路也是完全一致。靈訓問歸 宗和尙:「如何是佛?」
歸宗回答:「我現在對你說,只怕你不信。」
靈訓說:「和尚說的都是眞話,我焉敢不信!」
歸宗說:「你就是佛!」
靈訓於言下有省。
然而禪宗留下來的典籍, 例如《六祖壇經》、《景德傳燈錄》《碧石巖集》、《指月錄》等,都是禪師們悟後的體會,並沒有修行的次第法要,以致禪門至今仍然讓人感到深不可測,且難以入其室一窺堂奧。
而大圓滿法的修行次第則相對的非常清楚,傳承大師們都留下完整的註解。尤其是龍欽巴尊者,不但是正遍知的修行成就者,也留下了兩百餘部著作,其中又以《七寶藏論》和《大圓滿三休息論》最爲一般所熟知。
大圓滿固然也講見、修、行、果,但是它的特色卻是:
不立一切見、不著一切修、不修一切行、不見一切果。
它是自生、自顯、自然、自解脫,本自具足,無須造作。

正如蓮花生大士說:
「見在自生自顯中,修亦自生顯莊嚴,行在自生自顯中,離於斷證之果者,自生自顯自圓滿。」
這也是在果上說的,但是傳承祖師留下許多大圓滿前行法,心髓,包括長傳,短傳和伏藏的教法,說明了大圓滿法不是一般人像惠能大師一樣,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心開意解。 還是要透過一些導引,漸次進入大圓滿境界。

而龍欽巴尊者的《大圓滿三休息論》可以說是修習大圓滿法的總綱,包含了《心性休息論》、《禪定休息論》和《虛幻休息論》。

其中「襌定休息」是說明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修行,透過氣脈明點而達到大樂、明空、無念的狀態。

「心性休息」是說我們心性的所在就是安住於自心的本來面目中,它涵蓋九次第的修行綱要。
「虛幻休息」則是修「八幻喻觀」以對治修大樂、明空、無念所產生的執著。

龍欽巴在論中說:「如是到頂果次第:樂明無念今雙運,眼及神通無量德,究竟摩尼三身成,自利利他二圓滿。」
即是證明。

把書堪過日之形骸既適則神不煩 觀聽無邪則道以明

把書堪過日之安住於清淨自性中。達賴喇嘛

 
馬鈴薯芒果蛋沙拉+黑麥麵包
馬鈴薯芒果蛋沙拉+黑麥麵包

蕃茄炒蛋

蘑菇炒青菜

蘑菇炒青菜+蕃茄炒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