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7月29日

隨行隨筆290把書堪過日之慈悲心—當今紛亂世界的解答~ 坐困愁城第127日


隨筆二三事~

慈悲心——當今紛亂世界的解答
達賴喇嘛尊者對印度教育機構演講及互動

 

【尊者今日開示】
所有的貪和嗔,
都是因為「執事物能從境方面成立的想法」而產生,就以佛陀這個對境來說好了,如果你去分析,找佛陀在哪裡,是找不到的。
能在佛陀的身體、心、聲音上找到佛陀嗎?
找不到的。
離開了佛陀的身體、心、聲音,
也一樣找不到佛陀。
你我也都是如此,離開了身體、心、聲音,我在哪裡?
找的到嗎?

 

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當前的苦難
一切事物皆有其因,有其果;有起必有終,這是自然現象,
寂天大師著作《入菩薩行論》的重要性,尊者並引述這一著作中有關如何應對負面情緒的部分,即

「若事尚可為,雲何不歡喜?

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

 

當人們遇到問題時,應該以理智的方式分析自己所遭遇的問題是否能夠解決,若問題可以解決就不需要浪費時間煩惱,但若問題已超出能力範圍無法得到解決,就算煩惱也毫無用處。

 

世界許多的災難起於負面情緒無發撫平,而負面情緒源於無知、無明,因此我們需要透過分析和觀察來讓內心平靜。

 

仔細分析和觀察表相與真相是有極大的差距的。
表相,「三界為心造」,對於好與壞過分執著。
真相,「空性」,緣起,一切事物為相互依存,感知好與壞是正常,但不要過於執著,對於好與壞應作如是觀。

 

無論能在世生存多久,都要幸福和諧的生活。

 

 

古印度文明教導人們如何調整自身情緒

關注慈悲心的重要性
兒童的本性是單純的、純真的依戀母親的慈悲,並喜愛處在和平的環境中,但進入現代教育以後,這些單純的、純真的天性漸漸消失了,因為,當今的教育過度注重如何提升或發展外在物質,卻忽視了關注心靈保健的重要性。因此,當前人們有必要學習古印度文明中的非暴力與慈悲心。

 

直播網址:https://bit.ly/3jsW094

 

⋯⋯⋯⋯⋯⋯⋯⋯⋯⋯⋯⋯⋯⋯⋯⋯⋯⋯⋯⋯⋯⋯⋯⋯⋯⋯⋯⋯⋯⋯⋯⋯⋯

 

 

安住於清淨自性中
達賴喇嘛

 

第五章 克服苦因
四聖諦

 

法的特徵
通常,當我們談到三寶皈依的三個對象,是以「佛、法、僧」的順序被提及,這反映了三寶依時間先後而排列的順序。 佛是法的導師,最先出現。接著,在成佛後他轉法輪,因此出現了法的傳承。 他的弟子將這些教法帶入修行並實證了法。 當他們慢慢獲得道諦成爲聖者,僧寶於焉產生了。因此,我們以佛、法、僧的順序來談論。

 

聖者(arya)是指對實相的本質有直接的了悟,以及超越輪迴的人。

 

當我們談到法,也就是佛陀的教法,我們知道這主要是關係到涅槃或成佛。事實上,你可以三增上學戒 、定、慧的修行,能讓我們得證涅槃,同時也是佛法的一部分,但我們至高無上的目標是獲得解脫,也就是究竟的善。雖然這是我們究竟的目標,爲了達到這個目標, 我們尋求在輪迴中轉生到善道;但這只是暫時的目標,是有益於達到究竟目標的一個方法。

 

輪迴的善趣是指人道和天道。//

 

一些些~

涅槃,自由自在。

 

 

//因爲獲得較高層次的轉生只是暫時的目標,因此在佛陀的教法中也出現達到這些目標的方法。但我不認爲他們是佛教眞正的特色,因爲獲得較高層次轉生的類似教法,在其他宗教也可見。例如,不殺生的教示,包含在佛教避免行十不善業的教條中,教導我們必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等等。但是不殺生這一項不必然是只有佛教才有的修行。不得殺生的禁令在其他宗教也可以發現,甚至在世俗的法律中也反對殺戮,它卻無涉宗教或靈修。要記住,佛法的首要總是與解脫有關。如果你留意避免行十不善業,可以轉生善趣,但是如果你想獲得解脫而特別做此修行,那麼它就變成佛法。這就是爲什麼我主張佛法主要是關係到涅槃。

 

那麼什麼是涅槃?當我們說涅槃意指超越悲痛,主要是指超越了苦因,也就是煩惱。如我們所知,諸法都是空無自性,執著諸法爲實有便是無明,那是輪迴的根本,使我們流轉於輪迴大海之中。從輪迴中完全解脫的根本是 自性涅槃,也就是諸法本來空無自性的事實。因此,有可能證涅槃的理由就是因爲它符合諸法的眞正本質,我們稱爲自性涅槃。我們可以從輪迴中得到完全的解脫,因爲我們在這裡的理由是由於對諸法眞正本質的迷妄。

 

由於自性涅槃之故,而有不同類型的涅槃:
小乘涅槃,分爲有餘依涅槃和無餘依涅槃
大乘涅槃,我們稱爲無住涅槃,意指超越了輪迴和小乘涅槃的有限定境。

 

根據巴楚仁波切的解釋,中觀傳統對涅槃有四種說法。
自性涅槃是現象的本質 ,超越了所有概念式的論述。
無住涅槃是佛和菩薩的涅槃,超越了輪涅。
有餘依涅槃是阿羅漢的成果,已經超越了痛苦,但還沒捨棄精神上的蘊,繼續體驗過去的業果。
當阿羅漢捨棄心蘊並進入止滅界時,就證得無餘依涅槃。

 

 

如我們所見,我們可以藉著對治之方去除煩惱,亦即我們也可以運用對治的方法去除煩惱背後的習氣。

 

證得涅槃也可以稱爲降伏四魔或障礙力。四魔是煩惱魔、五蘊魔、死魔、天魔。

 

四魔分別為:五蘊魔,指五種身心的蘊集:煩惱魔;死魔,指死亡;天魔,指散亂、貪慾和執著。

當我們提到佛陀,在梵文中稱Bhagavan(薄伽梵),藏文稱Chomdende,這是因爲他「已經降伏(chom)了四,並擁有(den)六」。

四是指四魔,六是指六種德行:
1.
圓滿的權力,可以掌握他所想要的
2.
圓滿的身相
3.
圓滿的財富,像是隨從無數
4.
圓滿的名聲
5.
了知諸法的圓滿智慧
6.
利益眾生的圓滿精進Chomdende最後一個音節de的意思是超越,意指佛陀超越了輪涅兩端。

 

最重要的是他已經降伏了四魔。 相反的,阿羅漢只降伏了四魔中粗糙的部分。 在這四魔中,最可怕的障礙力量是煩惱魔。 終究因爲煩惱魔,使得我們無法擺脫死魔的宰制。

因此,認知到煩惱是我們眞正的敵人,並加以對治,看看它們畢竟不是讓我們沉迷的東西,而是要加以克服的東西,這些是佛法的特點,這就是佛教。有些人不認爲煩惱是敵人,反而沉溺於其中,這不能算是眞正佛法的修行者。

 

在佛法的不同乘中,「因乘」、「吠陀苦行乘」、「無上乘」,都提供了對治煩惱之方。

「因乘」有聲聞、緣覺、菩薩乘。 之所以稱為因乘,是因為它們引導我們沿著道路從輪迴中解脫,捨棄所有會引起痛苦之「因」的煩惱和行為。


「吠陀苦行乘」即是所謂的外三部密續:事部、行部、瑜加部。 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它們強調苦行,像是淨化的儀式,在這方面,它們的行為類似婆羅門的吠陀傳統。


「無上乘」即是內三部密續:瑪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加。 之所以這樣稱呼是因為它們涵蓋了強而有力轉化諸法為清淨平等的方法。

參看增喀仁波切的《九乘簡述》(Zenkar RinpocheA Brief Presentation of the Nine Yanas)。

 

對治的方法是不一樣的:不管是直接對抗情緒,或是透過利益他人的方法轉化,或是透過認知事物的本質而解脫。 然而,所有這些不同的方法在對治煩惱的效果上都一樣。

 

可見佛法主要是認知煩惱是我們眞正的敵人,然後加以對治。 因爲我們說佛法是爲了得證涅槃,那麼到底是什麼東西阻礙我們得證涅槃?


是煩惱情緒,因此必須降伏並克服它們。 只要我們一說涅槃是究竟的目標,意思就是我們不只要認知阻礙我們得證涅槃的煩惱,而且要熟知它們的運作。 然後,運用對它們運作的了解,無論如何不能對它們屈服。

 

克服煩惱的三階段
提婆解釋了修行的方法,他是龍樹的弟子,在他的《四百論》中說:
「先遮遣非福,(修行+善業,避免十不善行,不道德的行為。)
中應遣除我,(修習無我,去除我執)
後遮一切見,(去除所有的見惑或習器,修行空正見,達到遍一切智)
知此為智者。」
提婆(Aryadeva-《即百論》(Four Hundred VersesVIll15)。

 

 

1.      避免不善行
我們的主要目標是得到確切的善,但阻礙我們達到此目標的是煩惱情緒。 然而,我們不能只是對治這些煩惱,並且只是在一開始去移除它們。 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並終生爲之,以便完全從煩惱中解脫,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確保轉生善道,以作爲修行的基礎。這就是爲什麼一開始我們就要修行十善業,避免十不善行,這是讓我們轉生善趣的方法。「不善行」是指十種負面的,不道德的行爲。 我們必須禁絕這些不道德的行爲,亦即避免煩惱所激發的負面行爲,其結果會使我們轉生善道。這是第一個階段

 

2.      消除我執
接著在第二階段,因爲解脫是透過對治煩惱而獲得,要處理這些煩惱,我們需要非常的技巧。當然,煩惱有許多不同的型態,對治每一種煩惱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前面已經說過,有一些對治之方可以迎面挑戰煩惱情緒,在一時之間壓制它們或減低它們的強度,但卻無法連根拔除煩惱。如果我們深入觀照煩惱的根源,運用方法對治這根本的原因並拔除,將發現同樣的對治方法會自動地轉移所有其他的煩惱,不管是粗糙的還是微細的。而煩惱的根源是我們妄執實有,《四百論》說「中應遣除我」,換言之,我們必須藉著襌修無我的智慧去除我執。

 

 

3.      證得遍一切智
提婆在第三行中說「後遮一切見」,指出我們不僅要去除煩惱,還要去除煩惱所引發的習氣。光是去除我們的煩惱就足以達到善的境地,也就是解脫;但是要達到善的究竟地步,也就是全知的境地卻仍然不夠。 要達到遍一切智,我們還必須清除一切的所知障。 這就是爲什麼說「後遮一切見」,意思是我們要開發空性正見,藉著大量累積福德以對治所知障,意指我們必須去除所有的見惑和習氣。 如果你以這樣的方式修行,提婆說「知此爲智者」。




把書堪過日之慈悲心—當今紛亂世界的解答


梨鬆餅


蕃茄蛋澆蓋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