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7月15日

隨行隨筆276把書堪過日之清風明月本無價 可惜只賣四萬錢~ 坐困愁城第113日



隨筆二三事~
日前說到蘇舜欽的一闕夏日夢覺的詞「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就不得不再說起滄浪亭中的翠玲瓏,蘇子美在滄浪亭記中寫道
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碕,號「滄浪」 焉。
前竹後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
澄川翠乾,光影會合於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為相宜。」

也正是「秋色入林紅暗淡,日光穿竹翠玲瓏」,這翠玲瓏的竹更是寄與了蘇子美的隱逸曠遠的思想。

因蘇子美所記,歐陽修便題字
「清風明月本無價 可惜只賣四萬錢」

而今所謂的大自然,無論清風或明月不都論斤秤兩的被販賣嗎?
無論渡假村、旅館的有景房,還是所謂露營樂,亦或森林遊樂區

⋯⋯⋯⋯⋯⋯⋯⋯⋯⋯⋯⋯⋯⋯⋯⋯⋯⋯⋯⋯⋯⋯⋯⋯⋯⋯⋯⋯⋯⋯⋯⋯⋯


維摩詰所說經筆記

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
文殊師利言:「……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
……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
又如殖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
……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
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爾時,大迦葉歎言:「善哉善哉!……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返復,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
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
〈佛道品第八〉


維摩詰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什麼是成佛的根本因素?」也就是說人要如何才能成佛?

文殊師利答以:「簡單地說,六十二見及一切的煩惱,都是成佛的根本條件。」

「六十二見」是針對釋迦牟尼佛當時的印度,所有的宗教、哲學、思想而說的,除了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之外,其他一切宗教或哲學思想,分類歸納統計為六十二種,稱為六十二見。

如果拿中國來對照,先秦時代,有諸子百家,其實未必有百家,而是指有許許多多不同的學派及其思想,而各家所說的主張,均是為了救國救民救社會,稱之為百家爭鳴。
六十二見在《涅槃經》以及好幾部大乘經典中均可看到,是一個專有名詞,卻沒有詳細解釋其意義。只有在《長阿含經》卷一四中,有很詳細的說明和分析,其中十八是屬於「本劫本見」類,四十四見屬於「末劫末見」類,討論世間常、世間無常;世間有想、世間無想;世間有邊、世間無邊;眾生斷滅無餘等見。簡單地說,它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叫本劫本見,是常見論;
第二類名為末劫末見,是斷滅論。

= 看法、思想、理論

「本劫本見」= 「常見」的意思,是認為有無盡的過去,有個第一因,這第一因是自由的、永恆的、永遠存在不變的,從它而產生一切。從哲學上講稱為「理」、「真理」;在某些宗教來講則叫作「神」、「上帝」,是最高的原理或神。

= 根本,有個開始,有個源頭

「末劫末見」= 斷滅論亦即「斷見」,其意是說眾生的生命,到死亡為止,就再也沒有了,與唯物論相似。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從佛法來講,不會有從此以後生命沒有了的觀念,也不相信生命是永恆不變地存在。佛教的成佛,不等於常見論;佛教的寂滅,也不等於斷滅論。常見是有神論,斷見是唯物論,佛教則是緣起論,因緣有而自性空,故視六十二見為外道邪見。

經文的「一切煩惱」,根據《注維摩詰經》卷二云:「肇曰,七使九結,惱亂眾生,故名煩惱。」
「七使」是指欲愛、恚、有愛、慢、無明、見、疑。
「九結」是指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慳。煩惱無數,有廣有狹,有繁有簡。

《大智度論》卷二七曰:「煩惱名略則三毒,廣則三界九十八使。總名『百八煩惱』又名『百八結業』。」

《大智度論》卷七云:「煩惱名一切結使,結有九,使有七,合為九十八結,如迦旃延子〈阿毘曇義〉中說:『十纏九十八結為百八煩惱』。」
九十八結,又名九十八隨眠,即三界之見惑有八十八使,三界之修惑有十使,再加十纏為百八煩惱,十纏是無慚、無愧、昏沈、惡作、惱、嫉、掉舉、睡眠、忿、覆。

若從唯識的觀點看,有根本煩惱及隨煩惱。

從天臺宗看,有見思、塵沙、無明的三惑。

從一般而言,叫作「十使」,有十種使自己在生死之中無法脫離苦海的力量,稱為「五鈍使」及「五利使」。

五鈍使:是指「貪、瞋、癡、慢、疑。」
這五鈍使要到三賢位才慢慢調伏,到初地以上的菩薩才能一地又一地分分斷除。到十地滿足,此五鈍使煩惱方斷盡。

五利使:是見解、看法和想法。
那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的五見。
「身」是對身體的執著。
「邊」是常見和斷見。
「邪」是邪見,不明因果,不信因緣。
「見取」是執自己錯誤的想法為真理。
「戒禁取」是設立種種禁忌和無理的苦行為戒。
這五利使在三賢位中即可斷除。

諸位發心建設人間淨土的菩薩們,根據《維摩經》的勸告,一切煩惱以及六十二種邪見外道,都不應迴避,菩薩看到持有外道見的人,應想這個人可能是菩薩的化身;菩薩看到有煩惱的人,則想他可能是來幫助我、成就我的大菩薩。

經文以「淤泥」比擬「煩惱」,眾生因有煩惱的泥,所以才知道需要修學佛法。因有眾生的煩惱,諸佛菩薩才有化世的工作可做。我們多修學佛法,並來幫助那些煩惱的眾生,佛法的化世功能,才能發揮出來。

文殊菩薩又說,如把種子種在空中,是無法生長的,只有種在肥沃的土壤中,才可能有收穫。「糞壤」才是肥沃的土壤,所以一切的煩惱乃是成佛的種子。接下來又是一個比喻:如果不到大海中去,就得不到無價寶珠,這寶珠是指摩尼寶珠,又稱為如意珠、離垢珠。這種寶珠據說是龍珠,深海中才有龍,因此不到大海,深入龍宮,就無法得到龍珠。這是隱喻要進入煩惱大海的眾生群中,才能把自己的福德智慧培養出來。如果沒有眾生的事讓菩薩處理,也沒有眾生讓菩薩關懷,菩薩便很難開發出大智慧來,也培育不出大慈悲來。

不經一事 不長一智。從煩惱中增長智慧(菩提)

大迦葉對文殊師利菩薩以上所講的這一段話,大為讚歎:「太好了!太好了!」並說:「凡夫於佛法有返復,而聲聞無也。」

「返復」的意思是報恩,是回報。凡夫聽到佛法,覺得對自己很有用,就會以弘揚佛法作為報佛恩的「返復」。因此凡夫聽到佛法以後,就成為「紹隆佛種」的真佛子。

如何成佛?
發悲願心
眾生無邊誓願度=願度ㄧ切眾生的意思。
煩惱無盡誓願斷= 願斷ㄧ切煩惱的意思。
法門無量誓願學=願學ㄧ切佛法的意思。

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成了初發心菩薩。無論是度眾生還是斷煩惱,都是為了在現實的生活之中,能夠得到智慧並產生慈悲。大部分的人,多停留在求佛菩薩給自己開智慧,求佛菩薩慈悲加被自己及家人親友,這當然沒什麼不好,但是如果能進而用智慧來處理事,用慈悲來關懷人,個人的品質必然會提昇,人間淨土的出現,也將指日可待。
人間淨土的建設,是要靠大菩提心的菩薩們來努力、奉獻的,既然是為建設淨土,就應避免落於迎合時俗、遷從流俗,而變成俗化的宗教;既然是將淨土建設在人間,就要避免落於神異、神祕、神權、神威,而變成神化的宗教。

人間淨土,必須是清淨、積極、悲智雙運的佛教建設。必須是以人為中心,以人品的提昇為宗旨,以環境的淨化為目標。
否則,不論是俗化及神化,都不能在人間建設真正的淨土。維摩詰菩薩雖現在家身相,卻淨修梵行,所以不是世俗化的俗人,沒有世俗人的俗事俗習,所以是一位清淨智慧慈悲的大菩薩典型。維摩詰菩薩的大會中,雖有天女、梵王、護法神王,但都是菩薩的應現,沒有故弄玄虛的神奇古怪,所以是宣導心靈環保,提倡人間淨土的正信佛教。

把書堪過日之清風明月本無價 可惜只賣四萬錢
 

把書堪過日之清風明月本無價 可惜只賣四萬錢

 
甜甜圈🍩

韭菜炒蛋+蘑菇綠花椰菜

蘑菇綠花椰菜
韭菜炒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