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二三事~
今怡然讀書時,忽然想起白居易這闕《夏日》
「盡日坐復臥,不離一室中。中心本無系,亦與出門同。」
可說是我目前身心狀態的寫照啊!
這兩句是說一整日不出門,宅在家中,這裡坐坐那裡躺躺。因為心中無牽無掛,不出門也一樣可以自在自如,和出門沒什麼差別,所謂身未動,心自遠!
真是來也好,去也好,來去都好。
閑適坦然的很~
閑適坦然的很~
「東窗晚無熱,北戶涼有風」
喜瑪拉雅山區的夏日更是晚無熱涼有風。
舒適怡人的很~
真真是我回到亞洲以來渡過最是涼爽適宜的一個夏日啊!
喜瑪拉雅山區的夏日更是晚無熱涼有風。
舒適怡人的很~
真真是我回到亞洲以來渡過最是涼爽適宜的一個夏日啊!
「東窗晚無熱,北戶涼有風。
盡日坐復臥,不離一室中。
中心本無系,亦與出門同。」
~《夏日》。白居易
盡日坐復臥,不離一室中。
中心本無系,亦與出門同。」
~《夏日》。白居易
⋯⋯⋯⋯⋯⋯⋯⋯⋯⋯⋯⋯⋯⋯⋯⋯⋯⋯⋯⋯⋯⋯⋯⋯⋯⋯⋯⋯⋯⋯⋯⋯⋯
安住於清淨自性中
達賴喇嘛
達賴喇嘛
第二章 轉化心
事實上,從法寶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眞正領會什麼是「三寶」的意義。
爲了了解「法寶」的意義,我們需要知道法的兩個面向,經典或傳揚的法,以及了悟或實證的法,而兩者之中尤以後者爲重要。我們也可以說,法寶就是有關四聖諦中的兩項眞理:滅諦(痛苦的止息)和道諦(止息痛苦的方法)。因此,了解這兩項眞諦後,自然會建構出「仕麼是「法寶」的基礎 。
既然法寶包含滅諦與道諦,讓我們先來看看滅諦的特質。
「滅諦」一詞是指透過對治的方法,消除或移去特定的缺點。接著我們要了解的是,什麼是確實應該消除或移去的缺點,什麼是我們使用的對治之方,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解脫。爲了幫助我們了解這些,佛陀初轉法輪,便以教導四聖諦開始。
四聖諦是基石、是佛法的基礎,分別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我們要了解四聖諦系統性的呈現。在進入四聖諦的細目之前,我要先談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之首是根本無明。
爲什麼說是根本無明呢?在此處,無明並不是意味一種呆滯的錯亂,也不是缺乏知識。當然,「無明」一詞有許多陰暗的意義。 但此處的無明是指引生輪迴的根,意味著一個錯誤的或是扭曲的心理狀態。 心的狀態是否錯誤,有賴於它視爲眞理的,在究竟上是否爲眞理。 這是區別心是否處於錯誤狀態的標準,而且也是決定什麼是有益或有害的標準。
爲什麼說是根本無明呢?在此處,無明並不是意味一種呆滯的錯亂,也不是缺乏知識。當然,「無明」一詞有許多陰暗的意義。 但此處的無明是指引生輪迴的根,意味著一個錯誤的或是扭曲的心理狀態。 心的狀態是否錯誤,有賴於它視爲眞理的,在究竟上是否爲眞理。 這是區別心是否處於錯誤狀態的標準,而且也是決定什麼是有益或有害的標準。
既然如我們所定義的,無明主要是指對諸法本質的誤解,這意味著我們必須要知道諸法眞正的本質。 由於這種需要,我們必須涵蓋一切的現象,包括外在世界和內在的狀態,並自問下列幾個問題:「諸法所顯現的方式是不是就是它的本質顯現?諸法眞正的樣子和它顯現的樣子,兩種樣態是一樣的嗎?」不管你用哪一種方式審視,在事物的本然和它的顯現之間是有差異的。 因此在這個基礎下,我們區分兩個眞理:相對的、世俗的眞理(世俗諦),以及絕對的、究竟的眞理(勝義論)。
解釋二諦有幾種方式,但是在我的講述中,主要是用中觀的學理來說明。 根據中觀學說,我們需要了解諸法的究竟本質或根本是什麼。 了解之後,我們才可以識別心的狀態處於誤解諸法的本質時稱爲無明。 如此,爲了有助於我們正確的了解四聖諦的系統性安排,首先我們要了解二諦,也就是世俗諦和勝義諦的關係。
轉化心:角色互換
現在,我先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諸法。
佛法的目的是轉化心。
現在,我先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諸法。
佛法的目的是轉化心。
我們的心如何能被轉化呢?如果我們要改變或轉化外在世界的事物, 一開始我們會先了解不協調的兩個機件是如何運作的、或是兩相對立的。如果要使它起一個特定的作用或結果,我們要做的就是盡可能減少其對立;或是假使其中一個機件沒有必要,那就藉著強化其對立面來去除它。
讓我們舉生病爲例。身體內的所有化學物質和有機體,某些是有益的,某些是有害的。一旦我們認知它們的特性,以及它們是如何運作和彼此破壞,就可以引進新的物質來對抗引起疾病或痛苦的物質,以摧毀它的力量。否則,如果只是唱頌「願引起我病苦的細胞消失」,是不會使它們消失的;或如果只是坐在那裡想「願它們能遠離」也不會有任何作用。 你必須找到中和的力量並加以強化,才能減緩疾病的力量。
轉化心的程序也是一樣:在你的內心中尋找中和的力量。既然心是無形無相的,你可能會問這個「中和的力量」可能會是什麼? 實際上是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二擇一的態度或是看心情。
我們舉日常生活爲例,當我們看到或聽到某事,視我們當天的心情,我們可能會認爲它是美的,也可能認爲它是恐怖的。 這兩種心理狀態屬於同一個意識,雖然都聚焦於相同的對象,但是看待事物的方式卻完全不同。
如果心的任何特定狀態變小或減弱了,必然是找到了它的相對狀態所致,例如,生氣、貪婪、怨恨。一但你意識到這個心境的缺點而想要加以控制,你就必須要開展它的相對心境,就是慈愛與溫情。如果你想到貪婪和怨恨,它們是一種想要傷害或侵犯他人的心理狀態,要對治這種狀態,就是把焦點放在他人身上或開展 出一種誠摯的情感。「只要他們能更好!只要他們能快樂!只要他們能充滿歡樂!」這種心的架構是處於和貪婪、怨恨完全相反的狀態,會對它們產生破壞的效果。
結果就是,只要你有兩種矛盾的態度,其中一個便會破壞另外一個。 只要貪婪和怨恨的狀態增加,同樣程度的慈愛和溫情就會消失;同樣的,如果慈愛和溫情的態度增強,貪婪和怨恨就會減弱。因此,正如我們能認知外在世界相對的事物並用它來改變或轉換一樣,我們也需要在自我內心中尋找中和的力量來轉化我們的心。//
一些些~
但,我認為「境隨心轉」所依據的是心的平靜,心靜、心淨才能真正對治負面情緒(憤怒、貪婪、怨恨⋯)的方法。
但,我認為「境隨心轉」所依據的是心的平靜,心靜、心淨才能真正對治負面情緒(憤怒、貪婪、怨恨⋯)的方法。
心靜、心淨也才能使自己從容應對,這也便是我所說的
「心態決定自己的思維,思維影響行動,
行動成了人生的究竟。」
//問題發生前先掌握
達到這個目標的一個方法,就是在事發前防患於未然。例如,痛苦是沒人想要的東西,但是一旦某種痛苦到來,最好是有一種去除痛苦的方法。但是,更根本而有效的方式是在痛苦來襲之前就採取行動,以確保事情在一開始就沒必要發生。不管我們是在談論周遭的外在問題,還是自己的心理與情緒問題,都可以先掌握並阻止問題發生,以避免不想要的事情出現。
達到這個目標的一個方法,就是在事發前防患於未然。例如,痛苦是沒人想要的東西,但是一旦某種痛苦到來,最好是有一種去除痛苦的方法。但是,更根本而有效的方式是在痛苦來襲之前就採取行動,以確保事情在一開始就沒必要發生。不管我們是在談論周遭的外在問題,還是自己的心理與情緒問題,都可以先掌握並阻止問題發生,以避免不想要的事情出現。
讓我們看看這是怎樣的情況。不管我們談論什麼,是外在的或內在的,沒有一件事物是獨立自存的,也沒有一件事物是不依靠因緣的。不論是內在的經驗還是外在的問題,亦或物質的東西,全都是由於因緣而產生。既然是這樣,爲了解決問題或是去除某種痛苦,首先你必須認知它的因緣,接著要確保此因緣尙未完成或尙未成熟。 以這樣的方法,你就能阻止一場原本不可避免的後果。
就外在世界或內在經驗來說,沒有一件事是不需要因緣就能獨立自主發生的,同樣的,沒有一件事的發生是以單一的因緣條件作爲結果的。 諸法是依靠很多因緣條件而成辦的,因此,當我們尋找離苦得樂的方法時,必須要問:「痛苦的本質是什麼?快樂的本質是什麼?它們的因緣條件是什麼? 」我們必須徹底了解它們的因緣,如果是痛苦的話,在痛苦發生之前就要終止。 如果我們不能在事發之前介入或防範,結果事件將會冷酷地繼續催化,當它成熟以後,我們就沒有機會了。
一些些~
只因當事情發生或萌芽時,我們很容易說服自己,或被別人說服,這只是自己想太多,而去忽視它,略過它,既而放任事情持續發展,甚至因為忽略進而助長火苗,繼續催化它的成熟。
只因當事情發生或萌芽時,我們很容易說服自己,或被別人說服,這只是自己想太多,而去忽視它,略過它,既而放任事情持續發展,甚至因為忽略進而助長火苗,繼續催化它的成熟。
我一直以為妥協ㄧ些將就ㄧ些,這個世界就會為我讓出ㄧ席之地,後來才知道,一但你失去底線,很快就會潰不成軍,你所在乎的東西,會一樣樣失去。
只因亞洲現今的普世價值是沒有適可而止這個辭彙的。
只因這裡不是一個生活的場域,這裡是一個競技場,只為格鬥而存在。
//這是佛法運作的方式。 當然,快樂和痛苦是我們內在意識經驗的主要感覺和情緒。 就某種程度來說,外在的刺激,像是我們所看到的景象,可以成爲快樂或痛苦的因緣。 但是主要的,快樂和痛苦是我們意識領域內的感覺經驗,所以了解它們的因緣和這些感覺與情緒的本質是非常重要的。 對我們的心識作系統性的檢視,會發現有很多的細節。
一旦我們找到先前所說中和的力量時,就可以用來作爲對治,透過它來強化我們內心需要的一部分。這是我們轉化心的方法。
轉化心需要什麼
要成功轉化心 ,我們需要一些努力。我們不能只是坐在那裡或等待它自己發生,就希望心會改變。如果我們觀察內心的負面因素,可以概分爲三者:貪、瞋、痴,即所謂的三毒或三染汙。
要成功轉化心 ,我們需要一些努力。我們不能只是坐在那裡或等待它自己發生,就希望心會改變。如果我們觀察內心的負面因素,可以概分爲三者:貪、瞋、痴,即所謂的三毒或三染汙。
長久以來,我們的心已經習慣這些毒素,現在則是根深柢固了。我們可能談到「無貪」、「無瞋」、「無痴」從三毒中解脫的情況,就這一點來說,我們幾乎不曾經驗過這樣的狀態,事實上,我們對那種狀態根本毫無概念。 因爲我們對於轉化自心的對治之方是如此陌生,因此需要相對上更堅定的努力,否則要使得轉化輕易發生將會十分困難。
在這方面的努力,我們必須堅定而且精進。 在開展出精進之前,我們需要熱切的,激勵的意志,我們要對自己說「這是我務必要完成的。」如果內心有這樣的發心,不管多辛苦,我們都會毅然的堅持下去。一旦你了解不轉化自心的過患,以及轉化自心的功德之後,你就會勤勉精進。這說明了了解的重要性,一方面是了解內心負面情緒對我們造成的痛苦和災難 ,另一方面是了解內心正面特質所帶給我們的利益。
如果轉化心需要努力,努力就需要興趣和參與。參與感若要強烈,你必須從內心深處發心。如果你不這樣驅使自己,要藉著外在或是某人來迫使你轉心,將會非常困難。事實上,如果你嘗試了,情況可能更糟。畢竟,我們稱爲心的這個東西是非常精巧的。一方面,一個非常小的狀況會在我們內心中起變化;另一方面,如果某人想要欺侮我們,不管他們多猛烈,我們的心只會變得更頑強。但是如果 我們在心中或是意識中發心,我們就能不屈不撓的穩步前進,而無須對困難花費過多的心力。
發心、理性和信念
因爲我們的發心會驅使並啓動爲行動,因此我們需要好好檢視它的理論,並思考它的根據,意即比較一下和我們發心有關的利弊得失,以及長期和短期可能產生的影響,尤其是長期帶來的傷害。不管哪種情況,我們的心都易於依賴其所熟悉的情境。如果心有理由依賴這些,我們就必須反省並重複檢視那個理由是什麼。接著,心就會感覺穩定的增強且有更確定感。相反的,如果心沒有理由依賴這些,我們所做的便只是在發展一種信念。除了只是假定某某是如此,我們不能透過潛在的理由就確定事情的原因。我的重點是,我們必須確定我們行爲背後是有確切的理由。
因爲我們的發心會驅使並啓動爲行動,因此我們需要好好檢視它的理論,並思考它的根據,意即比較一下和我們發心有關的利弊得失,以及長期和短期可能產生的影響,尤其是長期帶來的傷害。不管哪種情況,我們的心都易於依賴其所熟悉的情境。如果心有理由依賴這些,我們就必須反省並重複檢視那個理由是什麼。接著,心就會感覺穩定的增強且有更確定感。相反的,如果心沒有理由依賴這些,我們所做的便只是在發展一種信念。除了只是假定某某是如此,我們不能透過潛在的理由就確定事情的原因。我的重點是,我們必須確定我們行爲背後是有確切的理由。
這項確認的關鍵用意是要知道事物的本質。不論是從相對的還是究竟的觀點, 我們必須了解一爲什麼事物會是那個樣子。沒有這樣的了解,我們對事物的假設,認爲「應該如何如何」事實上將會無法反映現實的情況。//
一些些~
這只會淪為自以為是的自欺欺人。
這只會淪為自以為是的自欺欺人。
把書堪過日之盡日坐復臥 不離一室中 中心本無系 亦與出門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