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城二三事~
印度武漢肺炎確診病例820916例
單日新增27114例
印度武漢肺炎確診病例820916例
單日新增27114例
隨筆二三事~
這夏天就是使人慵懶睏倦的氣候啊!話說到底有那個季節不使人慵懶呢???
不禁想起宋朝女詞人朱淑真《初夏》中有一句「困人天氣日初長」,說的就是這夏天啊,隨著白晝加長,人愈發感到睏倦慵懶~
這夏天就是使人慵懶睏倦的氣候啊!話說到底有那個季節不使人慵懶呢???
不禁想起宋朝女詞人朱淑真《初夏》中有一句「困人天氣日初長」,說的就是這夏天啊,隨著白晝加長,人愈發感到睏倦慵懶~
好吧!就是發懶有應當,理直氣壯長睡晚~
「竹搖清影罩幽窗,兩兩時禽噪夕陽。
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
~初夏。朱淑真
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
~初夏。朱淑真
⋯⋯⋯⋯⋯⋯⋯⋯⋯⋯⋯⋯⋯⋯⋯⋯⋯⋯⋯⋯⋯⋯⋯⋯⋯⋯⋯⋯⋯⋯⋯⋯⋯
維摩詰所說經筆記
以菩薩行建設人間淨土
「淨土不僅在心中,而是在生活環境之中。隨時都可以出現。」
「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為現其身,是菩薩行。
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菩薩行」,是指菩薩的行為,包括心理、語言、身體的三類行為。
心理行為,包括智慧心、慈悲心、感恩心、清淨心等,是屬於觀念的、思想的。
語言行為,是指隱惡揚善、讚美道德、弘揚佛法。
身體行為,是指放生、救生、護生等關懷工作。
語言行為,是指隱惡揚善、讚美道德、弘揚佛法。
身體行為,是指放生、救生、護生等關懷工作。
也可以說六度四攝等,都是菩薩行。菩薩重視心行,尤過於身語二行,例如持菩薩戒者,不僅慎防身口二業,尤其防止起心動念處的不傷菩提心。
「菩薩行」在《維摩經》中專設一品,目的是在「教化眾生」,修諸功德,饒益眾生,舉足下足,都在道場,樂修無量道品之法,而又心無罣礙。
至於我們凡夫眾生,初發心的菩薩,雖不能全部清淨,也當隨時檢點。說話的時候不要不經思考脫口而出傷了人,「三思而後說」,考慮妥當了再說;當說慈愛語、慰勉語,樂說佛法,而不說世間煩惱語。
從身體表現出來的行為,也是一樣的,有人無法控制自己身體的行為,做出奇怪的舉止,就不是菩薩的行為。發生這種情況的話,則要提醒自己,謹慎小心,不要「輕舉妄動」。現代人常有的街頭運動,就是一例。
曾有人對我說:「現在的社會不行了,如果不走上街頭,我們就沒有救了,聖嚴法師你也趕快來呀!」在這種情況下,我只能說:「請讓我想通了,再跟你去。」因我不能說他們是對或是錯,我不想隨便跟著群眾上街頭,除非已經清楚,是為弘揚建設人間淨土的佛法。
參與街頭運動的人多半是盲從的。比如有個人,站在路旁的樹下看一群螞蟻上樹,馬上會引來一大群人圍在他後面爭著看,並且競相詢問:「大家究竟在看什麼?」一旦發現只是在看螞蟻爬樹幹,馬上又會一哄而散。這就是群眾的好奇心理,使人身不由己。
一位菩薩行者,是要凡事三思而行的,心裡了了分明,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在做什麼。對自己有益,對他人無益者是壞事;對自己有益,對他人也有益的是好事;對自己無益也無害,但對他人有益的是大好事;而對大家有益但對自己有損的,則是最大的好事。
菩薩一向所行,均為捨己利人之事。為成就他人,奉獻自己之時間、體能、知能、智慧而不求回饋,無怨無悔,方為真正的菩薩行者。
經文「隨所應為現其身」的「應」字,是有求必應,眾生有求,菩薩必應。既是作為一個菩薩行者,對於不同的眾生,在不同的環境、時間,冀求不同之幫助時,便以恰到好處的方式來幫助他們。
各位在《法華經》的〈普門品〉中,看到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三應化身,在《楞嚴經》裡則有三十二種應化身,這僅是舉觀世音菩薩為例。事實上,一切的大菩薩均有如此的悲心悲願及其應現身。
請問,我們凡夫,能否依不同的身分來幫助人呢?可以的!我們每一個人,在同一個時間,都具備很多的身分,一生之中也經歷各種不同的身分,無論在家庭、在社會,都扮演著很多不同的角色。一個人的身分,是可隨著自己所處的時間、環境及地位之改變而改變,因此我們可以種種身分去盡心力盡職責,幫助他人。
如果人人均能恰如其分地扮演好每一個角色,做好應做的事,盡到應負的責任及義務,這個身分便完成,這就是菩薩行者,故凡夫也是能夠「隨所應為現其身」的。
此乃我要在此為諸位講《維摩經》的意義所在,否則,只有成了大菩薩的人,才能隨應現身,諸位聽講《維摩經》就變得沒什麼用處了。
此乃我要在此為諸位講《維摩經》的意義所在,否則,只有成了大菩薩的人,才能隨應現身,諸位聽講《維摩經》就變得沒什麼用處了。
一個對自己沒有信心或是比較自私的人,老是希望菩薩隨時隨地幫助他,卻不曾想過自己也當隨時隨地幫助人,此種人,大概就不會想到,他自己亦能有「應現身」出現的功能了。
在一個家庭裡面,做母親的以菩薩行來對待兒女,便是一位媽媽菩薩;做兒女的也以菩薩行來對待父母,便是兒女菩薩;家庭中的成員都能以菩薩行相互對待,都將對方看成是菩薩來成就幫助自己的。那麼每一位便都成為菩薩的應現身了。如此推而廣之,去看待周遭的人們,我們這個世界,不就是佛國淨土和人間淨土了嗎?
聽完《維摩經》
「淨土不僅在心中,而是在生活環境之中。隨時都可以出現。」
一定要如此去練習、去體會。
把書堪過日之謝卻海棠飛盡絮 困人天氣日初長
|
蘋果 |
洋車前子起士蛋餅(Psyllium) |
洋車前子起士蛋餅(Psyllium)+蘋果 |
蕃茄蛋澆蓋飯 |
蕃茄蛋澆蓋飯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